其实我也有这方面的倾向,想证明比他人强,若同一个维度上比不过别人,那就走不一样的路线,本质上也是为了证明比他人强。
但走不一样的路是很苦的一件事,比方说,我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话,“别人发过朋友圈的地方我是不会去的”。
前几年还行,挺酷的,现在一看能去的地方除了叙利亚、巴基斯坦、伊朗,要么就是北极、南极。至于冰岛、荷兰、爱尔兰、欧洲……都有朋友去过。
你说活该不活该。
当然这不算什么大事,最多认怂不干扰生活。生活里被干扰的事却多得去,首先由衷觉得近些年每个人的好胜心强了不少,口号一个喊得比一个响,但做的事情一件比一件糟糕,就像身边不少人喊过要减肥,甚至在健身房拍照劝大家多运动,没过一个月,这事都写进历史。我也有过类似的事情,一个月要看四本书、每天练字、一个月写一则故事,结果均未达成。
可刚开始我和所有人一样都习惯把问题看轻,因为社会环境给了我一颗浮躁的心,现在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强调简单,设计要简单、步骤要简单,大大小小的“简单”使人把人生遇到的困难都错觉成“简单”,偏偏越简单的东西,执行起来越困难,而且即便失败了,也没人想承认自己是失败者,类似做错事想和对方道歉,已经很难说出“对不起”,尤其对待熟悉的人,两个人的和好最终不会是:对不起。往往是时间,或许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留言。我们都比以往爱面子,爱面子的原因是我们都有充分的知识证明自己是对的。
有一句话:“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其实小孩才看利弊,大人只分对错。对于小孩子,TA闹的时候,你给TA吃糖,若不行就手机, 即便前一秒多闹都会心情平复,TA哪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知道TA也不会闹。反而大人,现在你想说服一个大人真的很难,首先当局者迷,其次对方也不觉得你是对的,甚至想证明你是错的。比方说我知乎上有一篇稍微受众的文章:“父母反对的爱情要不要继续?”
不少人留言问我要怎样证明父母的想法是错,很多情况我都反问不如多想想父母哪些是正确的。
我很清楚提问者都想我站在他们那边,可我没参与过他们的事情,单凭他们的措辞肯定会有所误判,毕竟提问的人或多或少会把父母描叙成不可理喻,这不可理喻是真实情况还是情绪所带来的一种失真描叙?
我不清楚。
我只清楚现在不少人都习惯用最一针见血的字眼证明自己,我们这代人普遍都是尖锐的、敏感的,动不动就像被人侵犯了。要不然大家都不会向往诗和远方。我们都被周边的环境悄然养育出尖锐敏感的情绪——
一:大量的即时反馈培养我们浮躁的心,沟通比过往十年都便捷,正因便捷若一个人半天不回复你,或许你就要对那个人生气。游戏也越来越好玩,越来越爽,身边特别爱玩游戏的人,大部分脾气都比平日不接触游戏的同龄人暴躁。
二:信息被过分消费,本来很无常的日常——不想与人争吵、遇到麻烦事不想沾染,可不少新媒体都把这些琐碎的事定义为:佛系。
这种定义往往带些贬义的调侃。
现在听别人说一句:“你是佛系青年”和几年前听别人说“你是宅男”有类似的刺耳。不仅如此,最近因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吴京成为中国首位100亿票房的演员,今天一大早另一伴就给我发来《谢楠旺夫不是玄学,对老婆好真能出人头地》……内容没问题,正是没问题才不应该拿来放大消费,在这过于正确的信息里容易让人产生站队的倾向,一站队很自然想分对错。若不爽,我随意都能列些例子反驳,譬如特斯拉老板埃隆马斯卡,他的感情生活不太好,包括乔布斯刚开始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但他们都是这世界最伟大的人,最后我什么都没有回复。
因为越是喜欢自我证明,越是要证明自己是聪明、自己是最棒的、自己很有用,不就是掩盖一些自卑,毕竟这种证明类似耍点小聪明,让别人羡慕你,让别人妒忌你,好像站在别人妒忌以及羡慕的目光中就能证明自己的成功,好像别人赞扬一句:“你很不一样”,以后一定要变得很不一样,依我看来这时代最需要一颗干净的心灵,一颗友善的心灵,能沉默尽量沉默,能不言传身教尽量什么都不说,因为唯独这样才不会把自己当成神,而是一名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