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已知部落方国
商王朝(前1600年——前1046年),成汤灭夏王朝之后所建立,被西部最大的方国周所灭。
商王朝自汤建立以来,由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为了生存的需要,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先后历经了五次迁都。除却商的始祖契传说在商或者蕃的地域实行有效统治,然后昭明在砺石居住,相土在商邱定居,上甲微居于殷这个地方,汤始居于亳,都是在漂浮不定中度过茫茫岁月。商代王城地区经常发生变化,反映了商王并非不思进取之徒,一直以来,商王皆是积极地谋进步,奋力拓展空间,不断地谋发展。但当商王朝从汤开始正式建立国家之后,经过五次迁徙也是频繁的事情,五次迁徙分别是这样的:第一次迁徙是商王仲丁由亳迁往嚣,第二次迁徙是商王河亶甲迁至相,第三次迁徙是商王祖乙迁至邢,邢这个地名也叫做“庇”或者“耿”,第四次迁徙是商王南庚迁到一个称作为“奄”的所在,第五次迁徙是一次著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1298年年,商王盘庚(前1300-前1277年在位)将国都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从此以后商朝也被称为殷或者殷商。
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到商朝末年,商朝有效统治的区域号称八百镇诸侯,分别由东鲁、西岐、南鄂、北崇四大镇诸侯代替商王率领200镇诸侯。东鲁国君姓姜,西岐王室姓姬,后来灭商建立了周王朝,鄂侯与西伯侯、九侯同为商朝的三公,崇国被西岐吞并。
商王朝实际有效统治的区域之外,还有许多的方国,处在商王朝的外围。其实,商王朝的文化影响已经深入到那些方国内部,深刻引领着那些方国的文化思想,成为当时文化的中心地带。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列出了部分商代出现的方国。
注:这里统计的方国中,虽更替、或不在一地,但名字一样的,不再重复统计,只在该名称的方国后分别说明,如有的名称被用到4-5次且血缘及朝代不同,但仍只统计为一个方国。所以有的出现在姬姓方国h里,而这里没有。
九夷:东部地区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被为东夷,9支氏族最为强盛的部落组成联盟,史称九夷。《后汉书》:“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畎夷即犬戎,又称混夷、昆夷,在殷周时居于我国西北部,商末文王受命伐畎夷。《竹书纪年》卷上:“二年,方夷来宾。”黄夷崇拜黄鸟,发源于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后经河北迁安县、束鹿县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赤夷尚赤,似与乌桓人有关。《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风夷、阳夷。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也。有说“九”只表示众多,《尔雅》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有说九夷是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向夏王朝纳贡的部落。串夷为西戎国,即昆夷、混夷,犬戎一支。串夷载路。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林方、班方、蓝夷、鸟夷、淮夷:夏商周时期东夷的一支。东夷民族在夏时有堣夷、莱夷、淮夷(在今山东潍水流域)、风夷、黄夷、于夷(即嵎夷、堣夷,夏商时期活动于今山东的文登、牟平一带临海区域)、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在商时有蓝夷、鸟夷、尸方、儿方、人方、班方、林方、盂方,在周时有淮夷以及郯、介、根牟、牟、莱、莒、舒庸、舒鸠、舒廖等国。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和苏北地区。
马方:商代马方分布于今山西境内石楼、吉县一带,与商为敌。后西迁至岷江流域,演变为白马氐、冄駹。有说马方被征服部分迁于今莘县大张乡一带。
?方国:在湖北郧县柳陂镇辽瓦店子村,先后出土了多座商代早期的土坑墓、古城墙、卜甲、鬲、鼎、灶、仓、盏、青铜兵器等珍贵文物,确定是夏商周时期的一个方国都城。
羌方、北羌、马羌、羌龙:或称西羌,夏时已有,散居于商王朝西部及西北部地区。约在商中晚期分为羌方、羌龙、北羌、马羌等部落。羌方在今青海东部、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南部一带族居。羌龙、马羌、北羌分散在今陕西北部、山西东部、和北部一带,距离商王畿较近。武丁对羌人进行过多次征伐,马羌即被征服过。北羌地域约当于商末的密须国、阮国、共国。有说羌国又称缰国、绞国。有说羌方即羊方,但殷墟甲骨文同时有羌方和羊方。
先国:商末仍存。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或说位于今陕西省东南和河南省西北之间。商卜辞中有“先”,“先侯”。在宝鸡的西周墓里发掘出商代青铜器,铭文中有“先”方国。
稚氏国:殷商时在今河南地区的方国,子姓,契的后裔被封所建。
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成王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有说这13氏均为商王畿内承担不同任务的殷商最核心方国。
芍方国:商代前期存在于北方的方国,商武丁时伐灭。
甲骨文显示的部分商代子姓方国:亚方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有说在今河北丰宁一带有亚氏部落),告方在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旁方在今山东省曲阜市,盾方在殷之东,去方在殷之西,上丝在殷之西,可方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丑方在今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即亚丑,有说即薄姑一族,或纪国,或说商的故都之一,或说为独立的方国)。此外还有木方、示方、黍、戋逢等方国,有些是在商朝末期才被替代为子姓方国。
铁国、京国、沫国、瓦国、芈国、猷国、亚国、毋国、已国、妻国、岂国、其国、郫国、蒙国、陕国、良国、芒国、登国、渑国、鸡国、载国、宫国、阬国、条国、稷国、衣国、麦国、戏国、肃国、舆国、戊国、吹国、妹国、棣国、宁国。
有说商王武丁时的子姓方国有:邶、庇、黎、铁、奄、薄姑、权、梅、潜、索、萧、宋、桐、京、钟离、钟吾、繁、戴、沫、髦、御、时、苑、艾、施、邓、瓦、亘、长勺、尾勺。
异姓方国有:芈(在今河南滑县)、猷(在今山西平遥县)、亚(在今河南密县)、毋(即贯、串夷,在今山东曹县南)、已(在今山东曹县已氏城)、岂(在今山西昔阳县的鼓聚)、其(在今山东诸城市西,或说在今河南辉县)、蒙(在今山东蒙阴县)、卑(即郫,在今河南济源西)、夹(即陕,在今河南郏县)、良(在今江苏邳县北)、芒(在今安徽砀山县南)、登(在今河南登封县)、渑(在今河南渑池县)、鸡(在今河北鸡泽)、载(在今河南兰考的考城)、宫(在今河南渑池县的南宫前)、阬(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条(在今山西运城的安邑镇)、衣(在今河南泌阳县的殷城)、麦(在今河南泌阳县南)、肃(在今河北肃宁县)、稷(在今山西稷山县)、妻(即郪,在今山东栖霞市)、舆(在今河南平舆)、戊(在今河南安阳市)、吹(在今山东宁阳县)、妹(在今在今河南淇县东)、棣(在今山东无棣县),宁(在今河南宁城)。在今河南的濮阳、永城西南、温县徐堡、永城县酂阳集、郾城,山东的定陶,山西的榆次市一带,陕西的商洛县,通过甲骨文和金文考古发现,商代均有方国(甲骨文尚未完全解读)。
甲骨文显示的部分商代非子姓方国:基方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县。湔方在今晋陕高原(或说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不是子姓)。魋方在殷之东。儿方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属于东夷集团,伯爵。羞方(或羊方)在今晋陕高原,耳方在今晋陕高原,丙方在今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镐方在今陕西省沣河以东(或说即高平,在今山西晋城)、郍方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鹿方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方、方均在今晋陕高原,册方(在今陕北一带)、庚方(在今陕北一带)、臿方(即锸方,在今房山、涿州之间的桃水流域),逆方(在今顺平西南),省方(在今晋州市偏东北),牧方(在今河南淇县南),苦方(也作古,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失方、雩方、邦方、臣方(失方即佚方,武丁曾南征失方、雩方、邦方、臣方,约近今湘鄂交界一带)。此外还有妍方、解方、望方、兴方、御方、印方、眣方、尹方、步方、弄方、吹方、大方、贮方、垂方、旅方、目方、(癸殳)方、(弓弓)、般方、橐方、禽方、皻方、在方、惠方、纂方、屮方(艸方?)、橐方、(月丮)方、方、方、方(古方?)、方、方等方国。甲骨文还提到有8个在殷西方国,但名称字已经看不到了。
方方:也写作万方,即方夷,与沚方为邻,约在今山西中北部一带。综合甲骨文材料,方侯曾活动于河南的郑州、淇水和河北的沧县以北、正定、唐县东北相邻地区,一般认为在今固安东南。
醜方:商代方国,在今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带。
甾国:与醜方同族临近的商代小国,地在今临淄一带。
画国:商代方国。
我方:商代方国,在今邢台市西,或说在聊城一带。
蔓国:子姓,商武丁时所封,地在当时的先侯境内。其地在今河北省获鹿县北。
省国:为商代方邦之一,有省伯。地在今晋州市偏东北,黄帝天鼋族后裔。
孟涂氏国:地在古孟地,即今洛阳市孟津。夏代封国。
妥国:子姓,为商王子孙,传世青铜器中有“子妥鼎”。
危方:商代方国,见殷墟甲骨文。商王曾多次征伐,擒杀其首领,其地在今河南永城与安徽宿州之间(或说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危山)。考古研究发现:“危”姓为楚国贵族。一般認為“下危”和“危方”指同一方國,大概是正確的。下危既是商王征伐的對象,是由於戰敗或其他原因而服屬於商。商王使危方人全部離開原居地,定居於他所指定的殷之北地區。有说危方即鬼方、夷方、异方,甲骨文写作、、等形,釋為“厃”。
盂方:又写作孟方。依甲骨文名,商朝时在殷之东、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北均有盂方国存在,另有东盂方、西盂方存在,均与商时敌时友。商朝晚期,国势日衰,东方夷人各部趋于强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尤以尸方(夷方)、淮夷为甚。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纣王)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帝乙九年二月,商王率军出征夷方,因中途遭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军截击而回师。帝乙十年二月,商王大败盂方,于九月进至攸国,与攸合兵进攻,大败夷方军。帝乙十五年,商王再次率诸侯远征夷方,到达雇、齐等地。帝辛继位后,东夷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连年对东夷用兵,终将东夷平定。
土方、工方:共工氏的儿子(或说炎帝十一世孙)句龙。句龙为后土,其部落叫土方,商代在石家庄以北,其北是下危和危方,其西南为翳徒戎。土方与工方为同族,常联合侵扰商境。或说,土方即工方,夏禹时期即有记载。在唐虞夏商时期活动在山西、陕西一直到内蒙古
以北地区的古老游牧民族之一。距离武丁时殷商都城(在今安阳)约14天的路程。郭沫若推测土方在今山西北部或包头附近。有人推测土方就是夏代的唐国(今山西太原一带),商代在今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原尧舜的都城所在地。武丁在征伐工方的时候,用两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而土方经武丁时出兵讨伐后,卜辞中很少见到其活动的记述。
方、“”方:一些学者认为商代在湖北郧县存在方国。“”方国在今河南省,有确山县、卫辉与长垣、辉县等说。
人方:又称尸方、夷方,在今黄、泗、淮流域,即山东、江苏、安徽交界一带,属东夷人的一个方国。公元前1092年,商王征调大量步兵亲自率领,并命攸侯喜协同进攻人方,在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东数十里)两翼夹击,一举攻灭人方。有说,人方与尸方均属于东夷集团。
虎方国:夏商周时,在今安徽省长丰县一带江淮之间的诸侯国。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有虎方国记载,太甲、祖丁、仲丁均有征讨虎方国的记载,可见虎方国是商王朝的一大劲敌。虎方国应该在长江中游南岸的赣江流域。1989年在江西赣江中游的东岸的新干大洋洲镇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存、牛头城遗址,极有可能属于商朝方国“虎方国”都城的所在地区。其文化与殷墟、三星堆同样发达但又不同。有专家推测今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极有可能属于商朝方国“虎方”的所在地区。有人认为虎方就是巴方,是巴方的另一称名。有说虎方及周代的郧国都是巴方的分支。有说商代的虎方在今河南新郑北。
尧国:商代方国,在今山西永济县的尧山一带。
辔方:在今吕梁地区和晋中地区北部(即今山西石楼县北),有商一代,太原地区为“辔方”。
宙方:是商朝周边的一个小方国,与商为敌。武丁征调步卒,配备战车,进攻宙方,一战失利,再战一举击败宙军。
龙方:在今晋陕高原(或说在今山西龙门),与商时敌时友。应即御龙氏或豢龙氏部落,舜时已有,夏商均存。
召方:在今晋陕高原与商时敌时友。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商武乙攻召方。
子方:在今河南商丘,与商为同宗,是商王朝的坚实支柱。一般认为商族属于东夷族。
三苗国、禾国:根据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商周遗址及周边出土文物,有专家推断,在殷商时期,宁乡一带出现有方国,并接受来自黄河流域的诸多小国的“青铜器”贡品。三苗部落聚居中心在宁乡黄材镇一带。成书于明代的《名义考》: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杨也。《后汉书》载:西羌之氏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三苗国东部曾达到今江西鄱阳湖区。位于赣水河边的吴城商代遗址是商代时三苗东部的一个军事重镇,新干大洋洲商墓、牛头城商周遗址属于虎方国。江西吴城古城于商末被“虎方”攻取毁灭,三苗退至今湖南、湖北与江西交界处以西。有专家以出土大禾方鼎推测,铭文中的“禾”字,宁乡一带盛产稻谷,以‘大禾’为地名,后成为方国名称,这与在殷墟甲骨文中的‘上丝禾侯’可以互为印证,在殷之西,是臣属于商的一个地方侯国。
沚国:又称沚方,任姓,为商朝诸侯国,位于商王朝西北部(今陕西北部,或说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商王武丁时期,国君沚瞂臣服商王朝,并成为商王武丁信任的大将。沚国曾遭到西北的邛方和北部的土方攻击。商王文丁之后的卜辞和文献不再见沚国,可能在商王乙时期遭灭国之灾。妇好常从沚征伐土方、鬼方。沚国夹在土方和共方之间。山西省石楼县夏时为鬼方,殷商时为沚国,春秋为屈邑(夷吾封地)。
宣国、亘国:或写作亘方、宣方,夏代方国。商代在今垣曲县附近,周武王灭纣时所灭。或说宣方在今河南长葛。
缶国:商代诸侯国,在今运城永济一带。顾颉刚等认为殷末蜀国位于汉水流域(今陕南汉中一带),邻国有犬、雀、羌、缶、周之属。
鼋国:金岳《桑干河天鼋族方国考——兼论先燕民族文化》,根据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认为桑干河流域在夏商时期还建立过黄帝子宗姬姓的鼋族、启侯、族、马方,和黄帝子宗祁姓的祁侯等五个方国部族。冀是这几个方国的共同族名。
方:即武丁时的旨方,也即耆国,是殷西内属国(或说在今山西长治西南、今陕西宜川县),其首领曾为商王朝的“西史”,参与征战,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盟友之一。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密须后东进攻灭耆国。商王武乙曾派重兵去讨伐以旨方为代表的西方叛国。
(上工下口)方:有说是“舌方”,在鬼方的东北和土方的西北。地在今西北靠近内蒙古一带。
鬲国:即有鬲国。有鬲氏是皋陶的后代,是夏族的重要一个分支,由鲁东南、晋东北、豫西南游猎而来的散落氏族组成,主要生活在禹城、齐河、济阳一带(山东省今有鬲县)。据传炎帝、少昊时期(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被封为鬲国,国都处在现禹城镇的地下4-6米处。有鬲族是大禹治水的主力军。约前1650年,夏启封弟能有鬲氏于河洛之间(河南偃师一带),后迁移至今德州附近。寒浞时,夏的贤臣靡逃到有鬲氏 部落。寒浞灭了斟寻氏和斟灌氏。靡自有鬲氏帅兵,收二国之余民,灭寒浞而立少康,由是恢复夏朝。禹城是有鬲氏族的活动中心,夏代王室同盟。约在公元前1100年,夏朝灭亡,鬲国消亡,有鬲族融于薄姑族中。有说,有鬲国在商和西周仍存,成王时参加武庚之乱被灭。有鬲氏王室由山东迁往镐京(今临潼一带)附近,余被贬为种族奴隶发配各地。
儇国、酉国、巳国、箴国、僖国:均为黄帝之宗。
柘国:相传炎帝封子于柘(在今柘城县)。
饶国:据《姓源》,舜的支裔有饶部落。商均的支子被商王封于饶。在今河北省饶阳一带。
颛国、臾国:均为伏羲氏后裔一支在黄帝时被封所建。
祈国:黄帝后裔,在今山西。
国:地在今邓州市一带。后为穰国所在。
屠国:商汤支庶封于屠(故城在今陕西合阳)。屠即荼。
邝国:据《路史》载:古有邝国。
举国:见于甲骨文的商代古国(写作与),地在今湖北举水流域。与虎方相邻。
磨阝国:商时侯国。
运国:夏时方国,在今 运城(郓城)一带。
禤氏国:黄帝后裔北宫禤(音宣)的后裔在商朝时有两个封国:一在今山西长治,一在今山东郓城。周武王灭商时被灭。
涂山国:夏朝时的方国,相传在今安徽蚌埠怀远县境内的涂山,有说为河南洛阳嵩县境内的三涂山,或说重庆境内涂山、浙江绍兴市郊。
防风国:位于德清县三合乡境内。因防风氏(也叫汪风族)治水有功,被尧封为“防风王”,立防风国,即今良渚文明。
沮国、且国:沮人之先为且人,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建立有且国。在商代,且人一部分西迁建立了小且国,一部分居住于今耀州区至富平的沮水流域(包括石川河),建立了沮国(也写作徂国)。
殳国:殳为商周时车战所常用之武器。因伯陵之子殳发明了殳之兵器,即名其部落。古殳国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的耀州区,考古工作者在耀县北村发现了商周时期殳人遗址。殳人和沮人有着亲族关系。周人灭商,殳、沮皆被灭国。
阴康氏国:阴康氏是尧帝的后裔,华原当是阴康氏国都名,地在今耀州区漆水和沮水之间。周人的先祖公刘立“豳”并阴康氏国。
洛国:即有洛国,黄帝后裔禺阳任姓一支骆族,在尧舜时北迁黄帝故土,在今洛水一带定居,夏代建国洛,商代尚存。故铜川北部的宜君一带在夏商时期属洛国。《竹书纪年》说:“商师征有洛,克之”。
辕国:商朝诸侯国,在山东济河南部,舜的后裔虞遂的一支建立的方国。
过国、戈国:姒姓,夏禹封邰之长子旻灌(又称斟灌)为过国君(在今莱州城北四十里外),封邰之次子旻鄩(又称斟鄩)为戈国君。太康时,后羿篡夏,家臣寒浞篡代夏政。帝相时,寒浞长子浇(音傲)和次子殪(音许)攻破过、戈两国,纵兵屠城,以浇统过人复建过国,以殪统戈人复建戈国。少康复国时先后攻灭过、戈二国。商代在今山西省南部有戈方。今陕西泾阳县有戈族聚居遗址。根据文献及考古,有专家推测,商代戈人已受商王的指派南至今湖北的汉口盘龙城一带建立军事方国。
专国:江西清江吴城遗址,据说是商代后期方国“专国”所在,其东约20公里新干大洋洲发现同一时期上层贵族墓葬,出土器物造型和纹饰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风格,表明了与中原地区有着畅通的交往关系。
鉏国: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迁其国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一带,“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建立有穷国。
面国: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征伐面国。
蜚廉国:又写作飞廉国,赢姓,伯益的后裔所建,商代诸侯(应于夏代已有),灭于周武王伐纣。
猗氏国:也叫猗国,是夏朝时一个以养犬为主的部落,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或说在古冀州境内)。“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
攸国:商王武丁之子攸被封于今江苏一带(有说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南部、安徽省宿州市西北、山东省滕州市西),成为淮夷一部,是商朝末年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主要是防范东夷入侵在邳国境内。帝乙(纣父)与攸侯喜曾合兵出征夷方、林方。纣三十三年,甲骨文仍见到末代攸侯喜。武王伐商时,攸侯喜勤王未果。公元前1045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攻破都城朝歌,攸侯喜统帅的十万大军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粤方等十五万人就从史书中消失了,现代考古表明攸侯喜或飘洋过海到今墨西哥一带创建了玛雅文明。
计国:夏、商时期,大禹后人的封国(在今山东胶县)。商末为周文王吞灭。
仓国:仓颉的后人所建,为殷商时期的诸侯方国,甲骨卜辞有仓侯虎。常服从商王命令去讨伐某族。其地有说在今南乐县仓陵处,或在今商洛市商州区。
冓国:商代方国,地在殷都东方,仓国曾受命讨伐。
方雷国:相传炎帝神农氏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为方、雷姓的来源。
潘国:舜帝为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国,子爵。商末被周文王所灭。西周时毕公高有子食采于潘(今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
栗国: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商代古国,被周所灭。
目夷国:契的后裔分封有目夷氏,子姓,商同姓方国,在今滕州木石镇一带。周公东征时被并入邾。墨子是目夷人后裔。
善国:黄帝第十子封于今滕州一带,建立善国。经尧、舜、禹至商末灭亡。
越戏国:或说即戏国,姜姓,神农氏后裔夏商时所建,在今巩义市境内(或说在今河南荥阳),为周武王伐纣时所灭。
露国:姜姓,神农氏后裔所建的部落方国。
昌国:姜姓,在今淄博市东南,应于夏代已灭。战国齐地,后入燕,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
鲤国:夏商古国,地在今临淄市附近。
皮氏国:夏代地处中原的重要方国,地在今河津市境内。夏代不降时,殷灭皮氏而占据其地。
鼋国、启国、祁国、冀国:根据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认为桑干河流域商代建立过姬姓的鼋族、启侯、祁侯等方国部族。
郦国:源于酉姓,黄帝后裔涓因助大禹治水有功,于夏初被封于今河南内乡郦城村一带,赐姓郦氏。
姑幕国:即蒲姑氏国,赢姓,故城位于安丘城南石埠子村,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相传颛顼封其庶子穷蝉于姑幕,夏为莒部落,商朝为姑幕国。
相国、琊国、婉国:相柳(又作相繇)为共工之臣,以蛇为图腾,建立相国,在今河南内黄县一带。夏朝时,琊国(又称婉国)在今山东临沂一带,世代与相国联姻。商汤灭夏后,相国被灭,婉人受封建立姑幕国。相人后西迁到湘江流域,又称襄人(湘江、襄阳源于相人所居),后又迁到川黔一带。因与蜒族杂居而被称为獽族、獽蜒。
苑国(宛国):商王武丁在位时,封其庶子文(一作支)为苑侯(在今新郑市古城师村)。
磿国:商朝时在今河南濮阳历山的封国,周武王灭纣时所灭。有人错写为磨国。
有熊国:1、传说少典部落居住在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西南)姬水河一带,后改名为有熊部落,发展成为有熊国。2、在商王朝的周边有有熊国,被视为戎狄。
有施国:即施国。夏朝方国,在今山东滕县地区(有说蒙阴县)。夏末,桀攻打有施国,有施国进献美女妹喜为夏桀所宠。一说桀伐岷山,得二女,妹喜遂为桀所弃,因与商相伊尹结而灭夏。有说在今湖北恩施县境。
余国:相传夏禹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有纪念禹妻是绍兴涂山之女的意思。
耆国:在今山西长治黎城县一带,殷西内属国,即武丁时的旨方。曾为商王朝的“西史”,参与征战,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盟友之一。商末,周文王灭密须后,便挥师东进灭耆国。有说,耆即黎国,都会在长治黎侯岭。
来国:原为姜姓部落建立的方国,位于今陕西大荔(或说在今山东莱芜),后被商灭掉。商人在殷都附近建立子姓来国。
郝国:商王帝乙封弟郝省(子期)于今陕西周至大原村一带(在尧舜时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周文王时归于周而国亡。
畴国:任姓。商王武丁时,薛国势力由鲁南发展到豫中南,其一个分支在今平顶山西南建立畴国。
巫咸国:庸人的一支善巫,称巫咸族,在今巫溪县一带于夏商时立国,巫咸、巫彭都曾为商王太戊的大臣。
骀国:又名邰、台骀,初为姜姓,后为姬姓,有邰氏的后裔台骀因疏通汾、洮二水有功夏禹时受封,地在今侯马市西台神村一带(有说在今闻喜县境内、在今陕西境内、在今山西稷山县北)。
仿国:商朝时的诸侯国,其地约在今陕甘川一带。
雀国:即雀方。殷末蜀国的邻国有犬、雀、羌、缶、周等。殷墟甲骨文有雀男。商王曾在长江中游活动,并命雀出使南邦方。系商王朝分封的方国,地在今赣鄱地区。约灭于商末周初。与攸、曾、虎、庸、舒等为邻。或说商代前期雀国在今河南荥阳一带。
甫国、衔国、让国:商武丁开始,连年用兵,首先迫使周边时服时叛的小国完全臣服,然后陆续攻打甫、衔、缶、蜀(皆在今山西西部、南部)等国,并其地,镇压让(今河南陕县附近)、亘(今山西南)等叛殷势力。甫国即甫方。缶国与仿国相邻,居蜀近处。另,商代今河南省一带(或说在今山西隰县北)也有甫国,姜姓,与西周时的许国可能同族传承。
空桐国:黄帝时即有空桐的地名。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空桐国即为空桐氏所建国家,夏时应已立国,在今甘肃平凉空同山一带。商王封本姓之庶族人于今河南虞城县的桐亭,建立同国,也称为空同国(无确证)。周灭商后,同国灭国,其地归属于莘国。
有穷国:东夷部落,约在今山东西部,以善射闻名,帝喾以上世掌射正。帝喾封之于锄。太康时有穷氏后羿夺其政,史称“太康失国”。不久,有穷氏宰相寒浞杀后羿而篡位。相安子少康在有虞氏、有鬲氏的帮助下灭寒浞复政,史称“少康中兴”。
斟灌国:夏朝分封的十二同姓国之一,故址在今寿光市留吕镇一带。太康时斟灌为夏相。有穷氏后羿驱逐夏帝太康立仲康,仲康死后立仲康子相为帝。公元前2145年,后羿将相放逐到斟灌(山东曹县),成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后寒浞杀后羿成为夏王朝第七任君王。公元前2002年,寒浞子浇攻灭斟灌(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
斟国:夏代已有,在今安丘市杞城村,其地与斟灌国相近。
漆国:漆姓即是黄帝十二姓的僖姓、厘姓,起源于陕西漆水、芒水、汪一代。漆人在关中西部和北部居住迁徙。漆族在夏代时为氏国,商代时国亡多融入周族,漆族之一的防风氏后迁往南方江浙一代。
留国:丹朱庶弟九被夏启封于留(在今微山岛西南),建立留国。殷末灭亡。有说,留国都城在今淹城的东北部,奄国被留国所灭。
陶国:即陶唐国,原居山东定陶一带,商代在今河北唐县一带,是依附于商的东方大国。
象国:有人说,象部落初居于今河南一带,后南迁至两湖一带。蜀国人来自于蜀山氏,象国人来自于象部落(传说中瞽叟的儿子,与蜀山氏同属于一个部落联盟。一般认为共工氏是象部落的首领),今三星堆遗址就是象国遗址,被商所灭。商代在今河北隆平县东北有象国。
守国:殷商时的国族,见于殷墟侯青铜器铭文。与商族有着亲与疏的多重关系。曾与商交战(见于妇好墓记事戈)。地约在河北藁城县一带。
XX国:内蒙古清水河县单台子乡发掘了一商末周初的方国遗址,发现了金器、青铜器及大量人祭遗迹。
大庭国:实际是原始部落联盟的领袖部落的名称,严格说还不是国家。大庭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也是一个时代“国家”的代名词。大庭氏一族原是大伏羲氏的一个分支,其先祖兴起于太行山,后在黄河以北吕梁山以南(有说大庭在今曲阜一带)定居下来。大庭氏政权为中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风姓。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大庭氏约于公元前7724年取代燧人氏政权,初步形成了伏羲女娲氏政权。大庭氏在女娲氏之后,在柏皇氏之前。属于伏羲氏系统的君主。有说大庭氏即炎帝。约前7361年,新印被推选为新酋长,约卒于前7335,遗体葬大庭西南(今芮城县大王镇南)。大庭氏为神农氏族的八代首领之一。颛顼始都穷桑,都商丘。穷桑在鲁北,或说穷桑即曲阜,为大庭氏之故国。
西河侯国:夏代所建诸侯国,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境内(有说在山西省芮城县)。商朝时为芮国所灭。
诸暨国:彭姓。相传因上古神农氏大臣诸稽,食采于此,遂以诸稽名其地。商朝太戊之后,商王室出现“九世之乱”,大彭氏攻占薛东之地,以一支在薛东建立诸暨国(今山亭区西集)。后武丁中兴灭诸稽。有说少康封少子于今诸暨一带,后为商灭而夏后氏有其地。
丁国:殷商诸侯,因不从周武王伐纣而被周所灭。
史国:在平邑县唐村岭乡洼子地村商代墓出土铜爵, 扳金内铭文阳文“史” ,系商代一部族的号或族徽。在邹县、滕县、济宁一带均已发现“史”字铭文的青铜器。证明商代在今平邑、邹县、滕县、济宁一带,曾有一个以“史”为族号或族徽的较大部落方国。
余航国: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治水功成后,把船只交给一个儿子管理,封在余航建国(今浙江省余杭一带)。
有缗国:善于钓鱼,虞舜后裔,夏初建国,姚姓,故址在今金乡县卜集乡。夏帝相的妻子为有缗氏女,杜康即少康,是夏王相的儿子。夏桀命诸侯在有仍氏国(今山东济宁东南)盟会,有缗氏于盟会中途愤然归国,桀率军进攻有缗氏,有缗氏被迫献出琬、琰两名美女求和,有缗国亡。夏桀纳二女而将妻妹喜抛弃在洛水一带,伊尹乘机离间,终使夏朝灭亡。
爽鸠国:爽鸠氏曾任少皞司寇(掌刑狱之官),居于今营丘市昌乐县古城村一带。
适伯陵国:西周以前的诸侯封国,在今淄博地区。或与逢伯陵有关。
鬷(音宗)国、三鬷国:又作三凶,或作朡,任姓。原始社会晚期鬷夷氏擅长制陶,“董父好龙,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夷氏在夏朝演化成三鬷国,都城在今定陶西南一带。“汤与桀战于鸣条。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俘厥宝玉”。有说三鬷起源于陕甘,其支族遇、终、泉、昌、祝、狂犬、卑皆在河南一带。
吾国、昆国、昆吾国:己姓,夏之诸侯,其地在今濮阳县(有说古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为昆吾国都城)。或说封地在今山西运城一带,后又迁到“祝融”之墟旧许(今许昌的叶县)。昆吾氏繁衍出苏、温、董父、叔安、鬷夷、旧许、顾、舟人、诸稽等九个姓氏。在夏中晚期是诸侯国十霸之一,善于制陶、琢玉、冶金和占卜。太康时昆吾组织勤王之师,以尊王室。夏桀时,昆吾造反被成汤伐灭。商末周初,昆吾氏与周联合灭商。
顾国:已姓,伯爵。陆终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省许昌东)。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也称鼓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为夏朝附庸小国。与昆吾国、豕韦国都是夏的重要盟国和东部的屏障。夏朝末年,商汤首先灭葛,然后相继灭掉韦、顾、昆吾等国。
运奄国:赢姓,少昊后裔所建,夏商诸侯,约灭于商代中期。有说,奄国是运奄国的延续。
析国:即白羽国,在今西峡县西关外。周代为许国之都。
嚣国、隞国:地在今郑州西北附近。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迁都后在原都城留有遗民建立子姓嚣国。隞国在今河南荥阳东北,一般认为嚣国即隞国,一国的二个都城。
终黎国、将梁国、修鱼国、白冥国:均为伯益的后裔所建。始建于夏商时期,或灭于周早期。将梁亦称梁,在今河南省汝州一带。终黎亦称终利。
三寿国:大禹治水后,在潍水之西分封的小国。后羿把三寿国纳入了东夷。
有男国:又称有南国,姒姓,禹的后裔,夏朝的诸侯国。有南氏曾有两大臣极受夏王宠信,力钧势敌,导致国土分裂。
党高国:夏朝时北方接近今内蒙古的异姓诸侯国。因不来入朝,夏桀六年伐灭。
辛国:姒姓,夏王室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商朝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有有辛氏。
蒯国:商代方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一带。
舟国、秃国:炎帝后裔有舟部落。姜姓。夏时曾助少康复国。舟人后裔为秃姓,建有秃国,商代犹存,灭于周。有说祝融后裔秃氏夏时建秃国。
路国:传说帝喾有孙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虞舜和夏时一直为侯爵。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郅国:商时侯国。
又国:早期史籍不见此国的记载,系近年的考古发掘而得知。在今定州市西北郊,是商王畿北面的一个诸侯方国。
渤方:据相关的卜辞得知,渤方为殷室子弟“子弓”的封地,子姓封国,中心约在今沧州市区一带。
受国、启国:均在今河北省磁县一带,商代方国。
朵国:商代在今河北省藁城一带的方国。
(上“庚”下“内”)国:商代在今河北正定一带的方国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