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说
武夷固以山水奇像得名,而山中所产岩茶又为茶中之奇品。自宋明以还,为朝野人士所赏识,历朝列为珍贡,游客雅士更不绝载之于文章,力事宣传,后人皆称之为天产,驰名天下。识者每不远千里,投掷重金,收为居家珍品。全盛时期年产五六十万斤,价值百元以上,以区区一山之产,有如此巨额收入,其影响社会经济可想而知矣。迩来地方多故,兵匪蹂躏,产量日减,自抗战军兴,海口被封,交通破坏,运销困难,茶市更呈不振之象。岩茶最大之外销市场如南阳群岛,近因日茶低价倾销,甚而有夺而代之趋势,以此天产若不加挽救,后患不堪设想。当局有鉴及此,故前有省茶叶改良场设立,现有国省合营示范茶茶厂,全国茶叶研究所均设址于此,且苏皖技艺专校前亦在此有设茶业专科,此均足示政府对此天产之重视,今后若能按照复兴计划逐一推进,则岩茶前途尚有重光之日也。
第一章 概说【妞注】
第一次喝武夷岩茶依稀记得购得那茶的品种名称叫做:玉麒麟。当时不懂岩茶更未去过武夷山,只是觉得玉麒麟仨字儿格外吸引人。之后许多年暗自观察,店家最喜欢对比较豪爽大咧咧的女性,以及带佛珠比较阳刚的男性推荐“铁罗汉”;对文艺男女青年一般会推荐“不知春”而且绝不直接说雀舌就是不知春的同名。可见把岩茶起各种名称出来,也是一种消费心理的需求。之后源于对武夷岩茶的滔滔敬仰以及好奇,独身一人探访武夷山,概说里所述的山水奇象的确把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妞儿迷住了。为了探寻山中所产之奇品,几乎转遍了旅游路线里面的茶庄。可每每喝到如同刷锅水一样味道的岩茶总是与意识中的山水贴合不上。一位朋友曾经用“烟头水”来形容她喝到过的岩茶味道,倒也符合我最初探寻武夷山时候所接触的岩茶味道。最奇葩的是每当喝这样“烟头水”味道岩茶的时候,店家总是不免用“厚、滑、兰香浓郁……”来形容之,害那时候年纪尚轻的我自我质疑味觉好久而不得解。现在写出来的时候,自己都不免暗笑。
概说里大概介绍了一下武夷岩茶在历史中的地位,当然那时候所说的武夷岩茶区域仅限于九曲范围内的茶山,比起现在的七十六平方公里更小一些。至于所说的宋明时期列为珍贡,游客雅士所赞绝的范围可能不仅仅是武夷山,因为宋淳化五年设立崇安县,隶属于当时的建阳府(今建阳市)当时的御茶园在建阳,宋时期建阳最著名的茶便是贡茶——龙团凤饼。而非今天区域以及今天形态的武夷岩茶。元代武夷山设立御茶园,在今天的四曲范围,那时候的茶仍旧是团茶。直到明代朱元璋时期大致因为皇上出身贫苦,知道做贡茶是劳民伤财扯闲淡的事儿,于是废贡茶,废团茶改散茶。没有了贡茶的支撑,整个明代期间对于武夷山的茶来说是一个空白期。蒋蘅在《武夷偶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明尽革(指朱元璋诏会改团茶为敬茶),官场捐利于民。国朝又以此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山中道僧,陇断居奇……货利所在,奸究(指违法作乱的人)之媒,砍木撤屋,所在多有……禁茶山,罢茶市,尽驱客氓出境,教之务农乐业,以安其生。”加上贡茶制度的危害,武夷岩茶首次衰落了。直到1651年崇安县令殷应寅招安徽黄山僧人来崇安传授松萝制法后才有了炒青工艺的绿茶。所以1651年之前的武夷山茶仍旧沿袭旧历制作为蒸青绿茶。岩茶仍由道僧焙制,其制精,其价高。并由他们所垄断,此客必至寺观,市内无售者。洲茶则由民间挑卖,行铺收购。茶市集中在崇安下梅。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系由山西帮经营,每家资本二、三百万元,经江西转河南销售关外,货物往返,络绎不绝。首春客进至,由行东赴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与武夷一山之隔)迎接。到地将货款及购茶货单点交行东,茶季结束,结清货款。乾隆间,崇安人邹茂章业茶致富。福州通商后,西客衰落,广州、湖州帮继之而起。
广州帮经商有道,获利甚厚,在武夷建公寓一所。每带厨师,讲究烹调,每席数十金,以烤猪鱼翅为上品。有歌咏道:“花晨月夕起琼筵,处处芳名列锦笺。记得郇厨多异馔,一盘烤肉十千钱。”生活豪华奢侈。至道光年间,岩茶为他们所独揽。光绪年间为岩茶全盛时期,产量达15万kg以上,茶市由下梅转入赤石。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又有所衰落。
岩茶除内销外,主销新加坡、菲律宾、吉隆坡、仰光、逻罗、香港、澳门等地。经营运销者多为华侨,故有“侨销茶”之美誉。据[民国]《闽茶月刊》第一卷香港茶讯云:“本港茶叶价格以岩茶为最高,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
所说游客雅士 大致有唐代的徐寅、宋代的范仲淹、苏轼、周亮工等到此一游或品饮赋诗以表兴致所至。此处不一一详列
一战后,岩茶有所衰落但不至于一蹶不振。真正的危机期是在二战期间,也就是林馥泉所在时期。随着工业革命,英国福琼把武夷茶种以及制茶工人偷运至印度,开始大面积种植制作,日本则利用当时日据时代台湾殖民地之便开始制作红茶低价倾销东南亚以及欧洲市场来压垮当时中国茶叶贸易。让武夷岩茶面临第二次危机。介于当时的状况,民国政府建立国有示范茶厂,茶专科学校,力图复兴岩茶。
大致以上资料以及琐碎言语即为短短的第一段概说的一个延伸。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变茶阅资料边看,突然意识到平时自己喝的一杯茶小到味道大到民生经济包罗万象。也被林老那一带人的沉重背负所打动。有人经常问我,就一杯茶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么。可能受林老的影响,我觉得有必要。我不想成为鲁迅笔下麻木的国民,时刻在品味一杯茶的时候记得茶这种古老的饮料在各朝代都有时代的历史痕迹。读史,不至于让人茫然我们的来路。
今晚的概说没想到会写这么多。下午跟先生参加他那个年代人的茶会,几杯下去他们同声欢快唱起当时的样板戏选段。那场面无不欢乐,一种强压抑的雅静总让人觉得陌生虚无,我们都生活在时间的纵轴里,难逃离命运以及时代特征,如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