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崇艺君
东山,原是广州城东郊外的岗地。直到清末民初,外国人到此修建基督教东山堂以传教办学,幽雅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归国华侨到此置地建屋。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成为如今东山口的名片。
沿着起伏蜿蜒的小路,与一座座精致的仿西洋古典式建筑擦肩而过。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雨后微凉,爬满整座墙的绿色植物泛着晶莹的光。踩过深深浅浅的水坑,仿佛闯入了民国时期的旧梦中。
梦中,有充满诗意的路名。
“烟墩路”——“烟墩”在古代意指烽火台,也在暗指东山口高低不平,起伏不定的山岗地形。当年传教士创立的培道中学历经变迁,如今成为烟墩路上的广州七中和培正中学。两所园林学校隔街而立,绿瓦红墙,飞檐旧木,独有风韵。
“恤孤院路”——百年前,传教士为东山口的慈善机构命名为恤孤院,比孤儿院、福利院更多了一分悲悯之意。而作为路名起源的那家恤孤院,如今已不复存在。“寺贝通津”——总让人想起日本乡间,某条开满繁花的悠长小路,但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在东山寺的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地名如此风雅的地方,曾经又住着何等风雅之人?
广州民谚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之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贵人士的世居之地,官家子弟一掷千金,倜傥风流。东山的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东西对立,相辅相成,是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恤孤院路上的逵园,与隅园、春园、简园、明园并称为东山洋楼的“五大侨园”,现在已被改建成一个艺术空间,举办一些小众的展览。小洋楼内,客厅的壁炉静立一隅,映照出每年冬夜,合家围炉而坐,谈笑风生;地板的拼花阶砖依然光亮,折射出摇曳烛光下的婀娜舞姿;宽敞的厅堂里回响着觥筹交错的声音,开放的露台上吹拂过习习而来的凉风。直至后来硝烟四起,这些华丽古典的洋楼又变成了起策革命的红色摇篮,无数先辈进出其间,与动荡的中国共同走过风雨飘摇。
旧城改造的浪潮中,东山口的建筑被保留了下来,自此宁静安逸,与世无争。具有浪漫情怀的人经营了一间间别具风情的小店,咖啡飘香,慵懒的花猫蜷在墙角打着盹儿。洋楼红砖,绿树掩映。这里有无尽的故事,有不改的浓情,你可愿倚墙倾听,随风入梦?
----------------------
原创文章,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