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教你怎么看!
——时善君
上周,邻居李老师的孩子小学二年级,花了八千多报了小提琴,于是我们楼道晚上被城市里久违的锯木头声围绕了一周;
上周,女儿被幼儿绘画班的老师夸有天赋,高兴之余一口气又给她报了两个绘画班;
上周,小区王阿姨高一的女儿花了三万多提前报了高考艺考培训;
……
让我们看下当下所谓的优秀孩子的标配简历:
托福成绩110+
SSAT 成绩95%以上
担任班长、大队长
专注一两个运动项目
会弹钢琴
得过一两个科技或者其他的奖
……
感觉教育从“分数流水线”进入了“素质教育流水线”,甭管孩子是否有艺术天赋,是否有艺术兴趣,总得找一个兴趣爱好培养,然后配上流利的英语,考个莫名其妙的奖项,好一套精心打磨出来的产品!我们的全民素质教育大业感觉要瓜熟蒂落了!
与此同时,美国的华人家长圈,前不久在热议一个申请名校的孩子:
GPA4.0,全美AP学者奖,北美高中quizbowl比赛冠军队主力、钢琴11年、作曲5年、国家级钢琴比赛B组最高奖、10岁时出版两本小说、当地电台主持人、上过当地报纸、累计300小时公益活动、跆拳道黑带……
这样亮瞎的简历,在名校面前,她一定所向无敌吧?
错!她报考美国前25的大学,通通被拒了!
有个在美的朋友吐槽:现在的面试官,脾气真是难弄。如果对路了,成绩差点也能进。如果不对路,成绩再好,特长再牛,也进不去!
而诡异的是:
一个吃货妹子,因为申请文书里表现出自己对披萨深沉和执着的爱,前一段时间被耶鲁大学录取了。
又有一个高中少女Ngoc,因为一篇吐槽自己文胸的文章,竟然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在大多数世界名校面试官面前,一个完美的产品,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有瑕疵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内驱力和生命的激情,是不是具有领导力的潜能,在某个领域能引导别人和超越时代。
优秀不是模具,优秀是一个万花筒。
是在某一领域的独特,这种独特来源于在某个领域的天赋。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就像一座冰山,露在上面的是知识和技能,这仅仅是浅层的技能,是容易后天习得的;而隐藏在水面下的90%,是他的价值观、态度、个性和动机,这才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走多远,有多大成就。
而在某个领域的优势来源于对孩子天赋的早早认知,判断和开发。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为了推广素质教育,说孩子要全面发展,不断否定“偏才”教育。二十年前的韩寒就是典型,坚持不上大学的他,写文章,拍电影一样秒杀大多数人。他如今依旧在那个领域遥遥领先,不断打脸那些顽固守旧和所谓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在此不是用个案来宣扬偏才观,而是告诉大家,孩子的天赋除了读书,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以前我们没条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有能力选择了,各种培训班乱报一气就是一种浪费,提早认知,挖掘孩子某方面的天赋,因材施教方为上策。
顺应天赋,因材施教。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现代科学教育体系也证明了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是因为三岁左右孩子的天赋和天性基本上已表露无疑,顺应孩子的天性基本上能看到孩子在哪些方面会有所建树。每个孩子都有他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家长要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哪方面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顺应天赋去努力更容易取得辉煌的成就。
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天赋分为哪些?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天赋对孩子未来发展是有利的?这些天赋的日常表现是什么?
我们大部分人对智力天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语言,数学,唱歌,跳舞,画画等等上面。其他几种天赋和智能我们一无所知。甚至常常会因自己的主观和喜好错误判断孩子的天赋,在培养的道路上“南辕北辙”。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人有八种智能,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势。有的语言智能比较强,有的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强,有的空间智能比较好……
不久前,人民日报推出的一份《孩子潜能自查表》这份表来源于耶鲁大学的学术研究。该表深入浅出的把以上的八种智能对应的天赋在孩子行为上的体现罗列出来,给出了一个轮廓参考,对每个孩子的家长都非常有参考价值。
▲孩子潜能自查表
▲结果分析
(该表未设置自然认知智能的对照,因为自然认知智能比较容易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辩论和分类的能力。这项智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
不同的性格和潜能,默默地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当下最经常看见的是很多大学生毕业选择了和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一方面是就业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等到思维成熟的时候发现自己内心想要从事的,感兴趣的和自己所学的大相庭径。虽然人生处处是起点,但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去引导是不是会少走弯路呢?
看完这份表及分析,很多家长会吃惊:“方向感也是智能?认识个蚂蚁苍蝇的也是智能?问个十万个为什么也是智能?
当我们盯住孩子的优势,放大,再放大,我们的孩子就会受到我们的感染,变得自信,再自信;当我们盯住孩子的缺点,把它放大,再放大,我们的孩子自然会受这种情绪的感染,变得自卑,更自卑。
优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抓住孩子的优势和兴趣,因势利导,我们会发现,优秀的孩子其实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