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听的歌,青春的情愫都在那豆芽般的岁月里,短暂却记忆深刻。林志炫的《你的样子》《单身情歌》;罗大佑《恋曲》《童年》;姜育恒《驿动的心》《再回首》《梅花三弄》。还有张宇的《月亮惹的祸》,说实话,我不喜欢,但大街小巷都在播放,还有在街上放一个大屁股的电视机,连接两个长线的麦克风,胆子大的一块钱一首歌去唱——明明觉得他们唱的还不如我们在校的学生好听,但除了有几个被称为黑道上的混混敢上去,站在人群围城(成)的前面嚎,我们大部分都是站在人群里,没有任何辨识度的那个路人甲!
不知道哪里来的所谓的悲伤与痛楚,那么悠长的听吴奇隆的《烟火》,姜育恒的《梅花三弄》,好像自己的理想都在那些歌里,似懂非懂人生的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个未来,好像很大,很大。有无限的可能性,或者觉得我们的将来会无所不能,内心里似乎忍受了人世间最煎熬的岁月,相信那个将来一定有最骄傲的在等待我们。内心最深处有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傲娇,“我会创造世界,相信——相信的力量!”我是娇子,我是未来,我是全世界(似乎讽刺的是,我成了饺子[偷笑])!
未读大学以前,不知道汪峰,不知道许巍,我们的世界有张雨生的《大海》《口是心非》,有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那时候的摇滚成为一种标志,崔健是神一样的存在,但什么是摇滚?我不知道,其实,现在的我也不知道:难道就是那种像写文章心随意动的一篇随笔?或者心血来潮的狂奔?或者就是自我,就是肆意,用狂傲去诉说历史?懂或不懂却丝毫不影响摇滚在我们之间奔腾的激情。传奇一样的黑豹乐队,还有轮回,唐朝,零点,最为点亮精神的便是beyond乐队——虽然我们一路一句听不懂,但火的没来由,身不由己想去听,也因此习惯了去喜欢粤语歌,陈百强《念亲恩》百听不厌。至于约翰列侬,猫王那是后来的后来才知道。那时候基本两类:大陆和港台,原来好多与自己无关的风月,在高中的潜意识里发觉我和“港台”那么近那么亲,甚至觉得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我们”,我们的地盘,我们的主场。全世界会说中国话,会唱中国歌的人们所在的地域,都是我们国家的——啊,我的大中国,自豪感爆棚!
心满意足的,像做了一个梦。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