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寓言之鸿鹄限飞
作者:薛志鹏
在一片广阔的森林里,住着一只鸿鹄、一只老虎,还有一群小鸟儿和其他动物。而在一棵万年古松上,还住着一位白发精灵,因为酷爱写诗,大家称它“诗痴精灵”,它带着小精灵,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森林。
年轻的鸿鹄,善良勇敢,还有一颗悲悯之心。它看到森林里许多小鸟儿还不会飞翔,时常遭受西来猛禽的欺凌,食物被抢夺,甚至生命也遭受威胁,却毫无反抗之力。
于是,胸怀大志的鸿鹄,开始带着小鸟儿们练习飞翔,并拿出自己用汗水凝结而成的珍珠分给它们,小鸟儿们用鸿鹄给它们的珍珠,可以到老虎的铺子里换取一些食物饱腹。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远远地看着努力中的鸿鹄,长吟道:
虎啸深林囚燕雀,莺啼残泪语鸿鹄。
传经直欲征云海,壮志焉知是祸福。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小鸿鹄、怀大义,而这黑暗丛林法则,不知它能否撼动……”
就这样,鸿鹄成了小鸟儿们追逐飞翔梦想的希望之光,小鸟儿们既能跟随鸿鹄学习飞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又能得到鸿鹄给的珍珠,去老虎那里换取食物。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眯着眼,咏叹道:
解佩传心扶百炼,倾囊助道馈明珠。
八千里路多风雨,十万艰危在险途。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鸿鹄在播撒希望的种子,但触犯了老虎的利益,平静的外表下,恐有狂涛暗涌……”
很快,鸿鹄的珍珠就被消耗殆尽,但为了那些渴望飞翔的小鸟儿们,它向妈妈和亲朋借了许多珍珠,继续分给小鸟儿们。而学习飞翔本非一日之功,日子久了,小鸟儿们分到的珍珠也越来越少,甚至只能记账了。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看着焦虑的鸿鹄,感慨道:
自忍烦忧怀众望,频挥倦羽展宏图。
奈何金斗难生宝,更向银河借水浮。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它虽竭尽全力,但残酷的困境却如影随形……”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风骤雨、又冰雪飞霜席卷了森林,这场持续三载,罕见的灾难摧毁了森林,鸿鹄更是失去了一切。
而那只贪婪又专横的老虎,却为了利用这场灾难赚取更多的金钱,颁布了荒唐的法令:禁止一切飞行。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皱起眉头,愤慨道:
暴雨倾巢飞雪骤,狂澜骇浪恶风扑。
虎狼当道颁苛政,龙凤蒙冤被禁足。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狂妄的老虎,为了一己私欲,竟倒行逆施,自求毁灭呀……”
然而,那些再也无法得到珍珠的小鸟儿们,在老虎的威逼利诱和百般怂恿下,却纷纷跑到老虎那里去告状,声泪俱下地哭诉:
“鸿鹄欠我们每个鸟儿珍珠……”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闻之,摇摇头,气愤地吟道:
利欲熏心贪小惠,霓裳雪影染泥污。
恩将仇报三江泣,流水悲歌九岳哭。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这些小鸟儿们被小恩小惠蒙蔽了双眼,竟落井下石,早忘了鸿鹄的恩情……”
然而,贪权恋势、爱慕虚荣、利欲熏心的老虎又派手下抓走了鸿鹄,施以酷刑,百般折磨。但是,此时的鸿鹄,已一无所有,榨不出油水。
而老虎又颁布了一系列残酷的限制:
不许鸿鹄飞翔;不许鸿鹄乘坐高铁和飞机;不许鸿鹄住舒适的旅馆;不许鸿鹄驾车;不许鸿鹄获取珍珠。
老虎还唆使出卖鸿鹄的鸟儿们,在森林里大肆造谣,污蔑鸿鹄是森林里的“老赖”。
因此,鸿鹄名声尽毁,在森林里日夜遭受唾弃和辱骂,失去了赚取珍珠的机会,只能蜷缩和匍匐在枯枝败叶间,伤心地哭泣。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愤然吟道:
月落浮尘休自堕,风催玉树待相扶。
跋山涉水仙翁禀,把酒吟诗意气抒。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这世道,竟容不得善良与正义!但即使整个森林都容不下你,我也永远不会放弃你!你要坚信,正义终有降临之日……”
说完,诗痴精灵却转身飘然而去……
小精灵急切地问:“这是何意呀?是何意呀?”
诗痴精灵头也没回,摇摇手说:
“你不要急,耐心等我回来……”
诗痴精灵跋山涉水,走了十万八千里,寻得南极仙翁,将老虎在森林里迫害鸿鹄,为害一方的恶行和盘托出,南极仙翁拍案而起,旋即禀告天庭。上天闻之,雷霆震怒,一道神雷降下,惩罚了那只罪恶滔天,无恶不作的老虎。
诗痴精灵回到古松上,仰天吟诵道:
两袖清风终有报,一怀锦绣本无辜。
吾求仙圣昭公理,天地归心正气督。
小精灵歪着头问:“此诗何意呀?”
诗痴精灵说:
“善恶到头终有报,笼罩这片森林的阴霾,终于散去了……”
获得自由的鸿鹄,重新展开双翅,跃上长空,用自己的本领获取了许许多多的珍珠,再分给那些在迷茫中瑟瑟发抖的小鸟儿们。
被老虎蒙蔽的小鸟儿们,至此才幡然悔悟,再次追随鸿鹄,在森林上空,蓝天上、在白云间自由自在地翱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古松上的诗痴精灵,微笑着说:
“这只鸿鹄用自己的坚持获得成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价值。鸿鹄限飞、涅槃重生的故事,将成为这片森林不朽的传说,让后来者永远铭记正义与善良永存……”
小精灵急切地问:“这回咋没有诗呢?”
诗痴精灵摸摸它的头,呵呵一笑,放怀吟咏道:
虎踞千山尊大道,龙吟万里卧江湖。
英雄觉路多艰险,德义为邻总不孤。
——2024年11月13日,书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