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奇特的一生》的人很多,各类书单里也常常有它,终于有机会拜读之后,感觉还是有点落差的。
柳比歇夫本人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懂得并善于运用时间,一生涉猎多门学科多个领域,活得那是相当得充实。
而这本书是作者从老先生去世后留下的众多资料中,思考他那些时间统计相关材料的心路历程,类似我现在这种读后感。而且老先生生前并没有刻意地对他的时间统计做出解释,这种推论性的文章,个人认为证据力度是有些欠缺的。可以说,每个人从中的理解都可以是不一样的,而书中的观点或许只能代表其中之一。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天守则不可能要求人人去遵守,这几条守则是他个人的守则,是按自己生活和自己的身体的特点拟订的。
传记类型的题材,一般基于主人公生前大量的一手资料,才比较有看头。例如梵高的传记,因为他习惯于给弟弟写信,在信里几乎无所不谈,包括心情,经历,以及最近创作作品的背景介绍等等,还会附上油画的素描图,所以事实还原度还是可以的。
看完之后,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或者说人生管理,是有启发的。
我打开下载了很久,一直断断续续使用的aTimeLogger2,开始认真记录下每天的每一项活动以及花费的时间。
因为靠自己的印象、感觉,大概地去估摸使用的时间,肯定是不准的。而我们常常高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如果需要预估将在某项工作中花费多长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都比实际的要少得多。在娱乐消遣上花的时间,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远远高于自己以为的印象。大概是因为大脑沉浸在令自己愉悦的事情里时,会有一种时间过得很慢的错觉吧。主观上的一些影响因素,会扰乱我们的判断。所以,这个时候,客观的记录就很重要了。
为了记录本身,也会反过来对自己有提醒的作用。想着接下来要记录哪个类型的时间项目,思路就被聚焦在具体的事情分类上了,无所事事晃晃悠悠的机会便会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