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提纲】
1.勤劳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有哪些优势?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容易遭遇哪些挫折?
勤劳的孩子,他的人际关系会特别好。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一定会多加照顾,所以孩子勤奋,很容易得到长辈的提携,关怀和爱护,在跟平辈相处时,假如他很勤奋,对他的人缘也有直接的影响。
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老师跟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相处。
为人父母的要注意: 我们为人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放纵孩子。如果等到他养成坏习惯,长大了要扭转都扭转不回来。我们希望孩子往后人生能够走得顺利,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才行,不然他的人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2.如何拒绝不必要的应酬?
拒绝他人其实有两大法宝:第一个法宝就是父母。比方说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实在是不想去,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两点,且谈的都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话,这个时候你可以把父母请出来,就跟他说,我已经答应我妈妈要回去,今天晚上陪她,我一两个礼拜前就答应她了,所以我得回去,一般情况下朋友听到你要回去探望父母,他当然不会勉强你,说不定你这么一讲他也突然想到我也很久没有回去看父母了,你这个拒绝还唤醒了他的孝心,这是第一个法宝。第二个法宝是妻儿。当你不想去应酬,你可以跟朋友说,今天晚上我要给我儿子讲两个德育故事,都已经跟他约好了。《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孩子还小,我不能失信于他,所以我必须回去,当你把这两张王牌拿出来,基本上朋友不会强你所难。
3.孝顺父母时该如何体恤父母?
我们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一定要提前买好菜,到了家夫妻俩主动去做菜,这样才能减少父母的负担,我们这颗孝心才是真正尽到了。不能夫妻俩两个都坐在沙发上,孩子东跑西跑,爷爷奶奶忙得不亦乐乎,一大早出去买菜回来又赶快煮菜,煮完端出来吃完饭,我们也没有帮忙收拾碗筷,就拍拍屁股带着孩子走了,把爷爷奶奶累得坐在沙发上喘气。让他们感觉我们回来还不如不回来清静一点,所以我们要理解,回家探望父母,一来是尽孝心,二来要多体恤父母。
4.“身有伤、贻亲忧”这句话如何理解?
“身有伤、贻亲忧”,身体不好会让父母非常担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饮食要非常谨慎,要吃得健康,让父母不操心。除了吃的方面,在生活细节上也要多多关照身体,春秋交替,气温变化很大的时候,要记得添加衣服。当我们在这些细节中都能够关照好身体,那父母对我们就会越来越放心。假如我们能够真正地好好照顾自己,父母对我们放心了,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们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让自己更懂事,这样才能真正自由,又让父母放心。一个人的孝道一定是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落实。
5.“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如何理解?
“德有伤、贻亲羞”,我们的道德有损伤,会让父母蒙羞,会让家人蒙羞,甚至会让国家、民族都蒙羞。我们为人子女的,人生要有诚信,要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不然自己犯下了错误,也连累了父母。假如我们的道德能够不断的提升,用我们的德行去造福社会,国家就能够做到《孝经》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孝之终也”。“以显父母”,是不是要父母去世以后才来显?不是!你当下就能够好好奉献社会,你的父母会引以为荣,后半生会非常欣慰。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侍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要守住自己的身体、名节,不能做出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而让父母难堪。比如说“一夜情”,这不止自己蒙羞,可能连子女都会抬不起头来,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不可以自取其辱。
我们为人父母,要让孩子从小不爱慕虚荣,让孩子立定人生的志向,人生充实,道德有提升,就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6.“亲憎我、孝方贤”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圣哲人用至诚的孝心扭转了家庭的气氛?
①故事《芦衣顺母》
周朝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较早,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对他不好,虐待他,用棉花给两个弟弟做棉袄,却用芦花给他做衣服。后来闵子骞用宽恕包容,用至诚的孝心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他的家庭过得很和乐。
②《 王祥卧冰》的故事
寒冷的冬天,父母叫王祥去抓鱼吃,面对父母这样的对待,他没有怨言,到了结冰的河上独自流泪哭泣,由于这份诚心感动了天地,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他拿了两条鱼回去奉养父母,当然无理的要求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件事,在很多事上好母还是百般刁难,王祥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退缩,很多情况都是由于王祥的一份孝心才能够化险为夷,王祥大了也娶了老婆,后母不止虐待他,连他的太太也一起虐待,不过他的德行已经感动了他的弟弟王览,王览是她后母生的,因为他的德行,弟弟对他非常尊敬,每次在后母虐待王祥还有王祥的太太时,王览都会带着他的太太一起去帮助他的兄长,两个兄弟的赤诚,把家庭转化过来了。
【引用经句】
1.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
《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
3.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
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5.一失足成千古恨。
(唐解元寅既废弃,诗云: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 《明良记》 明·杨仪
6.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
7.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论衡·感虚篇》 汉·王充
9.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坤卦》
10.不贰过 。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论衡‧状留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俗谚
12.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1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14.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15.德未修,感未至。 --- 《了凡四训》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故事】
①闵损芦衣的故事
②王祥剖冰的故事
【心得体会】
①“无规律不成方圆”,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能放纵孩子。
②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的四点,第一个存心;第二个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和方法;第四还要很有耐性。比如说劝先生不要抽烟,发心是为了他的身体好,但是说出来的话可能就让他不耐烦,今天学习到了方法,以后要注意了。
③《中庸》里边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有九个好方法,“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揉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九个好方法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
④要用智慧去感化他人,但是首先也得做好自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做人做事,不要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做对,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就没有说服力,也就没有办法说服别人。
⑤做人做事,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
⑥假如我们错了,还有没有资格说别人的错?要拓宽自己的心量。我们错了一分就先改自己那一分,不要去管别人错不错。我是一切的根源,要说一点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