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半日自主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对区域拼搭越发有感觉,拼搭的越来有模有样。但是为了呈现出最好的视频效果,最后结束快要时,我忍不住动手、动嘴干涉起来。违背了孩子的自主游戏意愿,使得孩子没有积极投入。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不好,但是为了最后的效果,还是坚守固我意愿。想想,人们一旦以目的为导向,就会偏离做事的初衷。
虽自主游戏开展时间已久,但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理念我们已具备,和实践结合起来落差还是很大。这就是罗翔老师说的,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反观原因,我觉得首先是要保证游戏时间,其次,游戏前要让幼儿明确自己的目标方向,搭建什么东西。注意,活动中不要干涉孩子,孩子有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求助你或要放弃时才给予启发性回应。只有摸索,经过多次失败孩子才能探索出自己的游戏经验,并架构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成人慌张给予答案并不是真正帮助孩子,受人鱼不如授人渔,要回归于初心才好。
人生不必太用力,比如对孩子涂色来说,涂色锻炼孩子握笔✍️手部精细动作,耐性,做事的条理性,不急躁。但是把所有精力都花费在孩子身上,目的性太强孩子会很累,当目的性太强孩子是体验不到过程的快乐,反而会适得其反。老师,我累了,我不想画了,太难了……当太用力时让孩子学会涂色就会反复让孩子练习,大量练习,花费很多时间去涂色,最后结果导致孩子再也不喜欢美术。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人生没有一步到位的成功,需要慢慢来!别因为赶路而错过了风景,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快不了,慢慢体会,人生才有意义。做什么都想一蹴而就,一味用力向前,只会事与愿违。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基础才会稳固。保持匀速前进,比一昧冲锋在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