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姐们儿,又美又骚能干犀利,运动细胞和脑细胞一样发达的让人嫉妒。我们天各一方,在有限的相聚时刻基本都是杯不离手酒不离口,所以大多数有内容的对话都是建立在猛戳手机屏幕这个动作之上的。我俩算不上惺惺相惜,最多有点儿兔死狐悲同病相怜的潜意识联系。我对她充满了盲目崇拜,她对我则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又暂时不忍弃之不理的无奈心态。
这位大美妞儿对朋友的定义相当消极清晰,譬如说 -
朋友当然是越来越少,那是好事,因为那证明了你的智商还在勉强逐年递增。
什么叫能交心的朋友?能交心的朋友也不是随便给你来糟蹋的,说话做事都要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哪怕在最糟糕的低潮期也不能把最好的朋友当成垃圾桶。
朋友一定要清楚的分类,哪些是可以一起喝酒吃饭的,哪些是可以用来提供八卦笑料儿的,哪些是可以去倾诉一下的,哪些是可以成为良师的。分类明确了,你才会用适合的相处方式去对待他们,你才会有一个不会出问题的预期值。
我不见得完全同意她的看法,但是她的看法也给我提供了另外一个审视朋友关系的角度。恰好前几天哥们儿给我打电话,这个年仅26岁的小子正处于人生的蜕变期,对于友情的迷茫让他内伤好久。我听着电话那头的各种叹息,就借了我的大美妞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送给他:
“也许你该换一批朋友了。”
“也许你该换一批朋友了。”
“也许你该换一批朋友了。”
“也许你该换一批朋友了。”
“也许你该换一批朋友了。”
既然要换,就要先想明白换哪些。至于这个动作背后高屋建瓴的哲学意义,实在是没必要想的太透彻。一切皆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到了某个点上,有了挣扎有了痛苦,自然也就明白到了该做这件事的时候了。
“我们曾经无话不谈,但现在只剩下无话和不谈”
这类朋友换起来很麻烦。所谓麻烦,指的完全是精神层面上的折磨。发小儿,老同学,青梅竹马,全部可以归在此类。年少无知的时候你们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或殷殷笑语两小无猜,在没有责任无需世故的岁月里心心相印惺惺相惜。这种纯粹的两情相悦作为对自己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的一个重要注脚从此留存在了心中。然而时光荏苒,不管你心中多么抵触去面对这个事实,总有一天你还是不得不承认,你俩现在除了一起缅怀曾经的人和事,已经没有什么关于现在和未来的共同话题。由于人生轨道不再因为客观环境而被强制绑定,本身人格上的差异会逐渐扩大,直到在某个时间点上你甚至觉得连缅怀过去都变得累心。
不过即便如此,你还是会时时充满了矛盾去见这样的朋友。而实际上每当想起这段友谊,每当见到这个旧友,大多数时候心中荡漾的完全是你自己对于那段时光的怀念与情怀。说穿了,这种朋友的存在和在特定时刻闻到的气味听到的音乐没什么区别,都变成了大脑用来记忆感觉的一种具象化手段。
所以说,如果他们已经变成了代表旧日年华的符号,就请把他们当成符号一样对待,储存在你的记忆里吧。
“宁与恶人论剑,不与白痴争锋”
在这件事情上我的观点一向鲜明甚至尖刻,简而言之,就是 “不和傻逼过事儿”。有智商的坏人有可能伤到你,但是同样有智商的你首先在与之交手之前便有觉悟承担后果,其次哪怕有失手有受伤,之后会有成长。但是傻逼们就不一样了,什么天然呆什么耿直boy全特么是粉饰,如果不是变相绿茶婊,对于这种把无知当单纯还特引以为傲的群体,我一向是敬而远之。他们看似简单透明,看似不懂人情世故,其实每一个都是一颗极不稳定的不定时炸弹。
对于很多人来说,面对这种人会觉得省心,而且还能时不时体会一把智商上的优越性。然而常走夜路终遇鬼,恕我直言,愿意和这种让人绝望的白痴相交的人,你的智商也不怎么高。所以当你渐渐在傻逼面前不设防的时候,你会发现或者你的那些秘密已经在娱乐大众,或者你开始陷入一件接一件莫名其妙的麻烦之中。而你的傻逼朋友呢,他们只会无辜的看着你,完全不知道由于自己的傻逼举动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和困扰。这种时候你却没法和他们生气,一来傻逼的智商天生如此,你教也不见得教的会;二来,他们这种无心之失往往出于一个为你好的目的。所以说除了打脱牙和血吞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至于以后你是否学的乖,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而我呢,我非救世主,教育傻逼这种工作还是留给社会吧。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绿叶我是花”
遇到这种人简直让人没脾气。对于他们而言,朋友的存在是用来抬高他们自己的地位和身价的。他们表现的对你春风拂面无微不至,在其他朋友面前经常提及和盛赞你,也经常让你觉得你有了一个可靠的肩膀可以依托,然而在需要通过贬低你阴损你来显示他们的自我,或是用你的价值作为筹码来达成他们的一些目的时,这种人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之所以说遇到他们没脾气,是因为这种人非常擅长伪装,而且还都是无意识的浑然天成的伪装。他们绝不是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那种目的性极强的势利小人,跟这种人友谊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双向的。他们大部分时间是真的在把你当朋友,真诚的聆听,真诚的关心,真诚的雪中送炭,真诚的两肋插刀。作为朋友,他们也会无所顾忌的把自己的一部分内心世界对你展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那些重情义又心软的人们,不管平时有多高的智商情商,遇到这种人也唯有一个死心塌地。
然而梦醒时分总会来临。不管经历多么漫长的瞎子阶段,作为一个情感正常的人,总有一天会在这种有些扭曲的关系里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重新定位这一类朋友,其实是最痛苦的。在审视过去的时候对自己的否定,努力接纳已经不再光辉的那段岁月,如何处理心中那毫无防备的被割开的巨大缺口,都是需要极强的韧性和正能量的支撑才能解决的事情。
却也不过就是这样。此生莫论长短,迎来送往,也该端个风轻云淡。既然沧海曾有笑,前路何须再羁绊。从此放下,哪怕还有牵挂,也自是心有戚戚似水年华。
“Fate is against me, in health and in virtue...”
更加让人没脾气的是此类总以为自己是悲剧主角并且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人。这种人一般来说是很容易辨认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只要遇事就只会怨天尤人自己永远没有错。而他们除了性格中的悲剧主角上瘾症之外,往往还并行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型人格。跟他们做朋友大部分时候就是一个字,累。虽然他们倒是不见得个个都是祥林嫂,但是他们对朋友的依赖有些时候是近乎无情和无理取闹的。这样的人往往可以在平时满足我们性格中或多或少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日常交往的时候又常常让周围的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即使遇到事情了,即使他们的依赖和怨天尤人在那个时间点上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大多数人还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叹口气不去计较。
然而他们的问题是,你把他们当朋友,他们却只把你当东西。就像溺水的人一样,他们一边沉浸在“啊我出事了你们都看过来”的这种存在感中,一边随手抓住身边的浮木等待救助。自己努力这件事就不要对他们有任何期待了,因为任何一个懂得自救的人都不会对这世界感到绝望与怨恨。
而放不下他们这种朋友的你,也许也应该反思一下,你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又从何而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在朋友圈里”
朋友圈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比脸书更直截了当(感谢简洁明了的版面设计)比推特微博更能够施展拳脚(去他妈的字数限制),所以现在看国人圈子的众生相唯朋友圈莫属。
其实这里要说的这种只活在朋友圈里的人最近已经在各种公众平台上被喷了好几次了,也不能只说是最近,从有社交网络这回事那天起,这种人就一直在被喷。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活的跟隔壁王姐一样灰头土脸斤斤计较家里公司菜市场,但是隔着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他们努力的刻画出了自己向往或者自己认为别人向往的另一种生活。平淡的生活中一旦有了什么可以拿来放大炫耀的事情,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包装起来,哪怕这件事情其实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再夸张一些,如果王姐内心深处还挂着一块文艺的遮羞布,那你很有可能看到某天正在市场买菜的王姐举起一根芹菜对着蓝天白云逆光拍了一张之后配上些或小清新或励志的文字发到朋友圈的照片。然而那些真正活的风生水起的人,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恐怕不及人家真实生活的十分之一,玩的嗨起来了哪特么有时间拍照修图发朋友圈啊。
这种人其实还挺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时间久了,扫几眼就能知道谁是虽然在炫耀却也是在真实的分享自己的生活,谁又是“我只是在炫耀我并不想让你知道我真实的样子”。而后者,在我眼里,跟死人没什么区别。一个自己主动泯灭自我全力活在别人眼中的人,不能算是真正活着。
虽然他们相对人畜无害,但你干嘛要和死人做朋友呢?
到底什么是朋友,其实我也说不太清楚。最近几年的感触是,an acquaintance, not a friend; a friend, not a close friend。现在越来越多讲的是,有个认识的人,而不再是“有个朋友”。这么狭隘的定义,算是对“朋友”二字返璞归真的理解吗?
朋友也算是基于人类情感的产物,所以很难做到完全理性的去分析和解读。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受不了的人,可能恰好就是其他人能够甘之如饴的至交。朋友这东西虽然因人而异,但有一些根本性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互相尊重,平等独立,共同进步,三观一致,总还是不会出错的。
所以,愿还在这动荡却美好的世界里痛并快乐着的我们,都能在前行的路上有人相伴,都能在痛哭的时刻有人聆听。
Amicitia vera illuminat, amicitia pulchra 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