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今年除夕难得的没有大年三十,少了一天感觉总是少了些什么
除夕,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与深厚情感的特殊日子,就像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人们对家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下,如今的除夕,与记忆中往昔的热闹场景相比,似乎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整个村子就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大人们忙着杀年猪、蒸馒头、做豆腐,孩子们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时不时伸手去抓一块刚出锅的馒头,烫得直吹气,却又吃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新衣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所以从买回家的那一刻起,就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边,盼着除夕快点到来,好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
除夕当天,天还没亮,一家人就早早起床。父亲会带着孩子们贴春联,那一张张红彤彤的春联,写满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简单的文字里,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贴完春联,母亲在厨房忙碌,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厨房里,炉灶上的锅冒着热气,锅里的炖肉香气四溢,年味也随着这股香气飘散开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吃完年夜饭,便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放鞭炮。父亲点燃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瞬间打破夜的宁静,孩子们捂着耳朵,却又兴奋地跳着、叫着。那一道道火光,在夜空中闪烁,仿佛是新年最热烈的欢迎仪式。放完鞭炮,一家人便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春晚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一家人一边看节目,一边聊天,其乐融融。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那欢快的笑声,至今仍在记忆中回荡。
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夕的氛围也悄然改变。很多年轻人对过年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期待,新衣服随时能买,压岁钱也失去了曾经的惊喜,团圆饭在忙碌的生活里变得匆匆忙忙。再加上社交压力、经济负担等现实问题,过年逐渐从“欢乐假期”变成了“负担时光”。
在城市里,禁放烟花爆竹让春节少了份热闹。以往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绚丽多彩的烟花,如今只能在记忆中找寻。虽然有电子鞭炮、激光秀等新型庆祝方式,但总觉得少了些烟火气。走亲访友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人们更多地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拜年,少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份亲切。
然而,即便时代变迁,除夕的核心始终未变。不管相隔多远,人们依然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聊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一顿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亲情的凝聚。饭后,一起看春晚的习惯也还在延续,虽然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但一家人共同守岁的那份温馨从未改变。
除夕,它是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虽然形式在变,但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永远不会改变。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变化中坚守,让除夕的这份温暖与美好,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