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孩子的独立性。
方法:帮忙帮到底
首先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依赖父母?是父母被“独立性”这个词绑架,过早把孩子推出去,反而让孩子更加依赖。越推开孩子,孩子在陌生的环境就会越不安,会越加的粘着父母。所以过度把孩子推出去,反而让孩子失去独立性。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用依赖反抗你给的独立。孩子反复求助,甚至在明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也求助,其实是用这种方式争取父母的关注。反抗父母想要脱身不管的意志,(潜台词是:你要学会独立哦)
孩子两岁左右都有独立意识,要不要吃饭,刷牙,要不要独立,是我自己说了算。所以你越让他吃饭,他越东摸西看,他就是用不吃饭的方式来反抗你,在体现自己的独立性。
孩子依赖的原因有二:
一:独立性是一个渐进的可程,过早要求孩子独立,忽略了孩子有时也有依赖的需求。
二:是孩子想通过依赖来反抗父母硬塞给他的独立。
帮忙帮到底,具体做法:
第一步:首先回应孩子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期待。好好享受被需要的感觉。假想他事事都可以独立完成,一点都不需要你了,你会失落。长大是一瞬间的事。所以第一步就是转变心态,要牢记,我们要去帮他的,因为他还是孩子。
第二步:我们要有一个道歉仪式。要破除以前的模式,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郑重地和孩子说:爸爸妈妈之前太急于放手,没有理解到你还很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给你带来了困扰,很抱歉,以后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足够的辅助哦。我们要让孩子清清楚楚的了解到父母态度的转变。仪式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它很明确地提示我们,有一些转变发生了,你必须面对。这里的道歉仪式,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现在爸爸会全心全意帮你的,你想依赖就依赖吧。
第三步:执行帮到底策略
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要从头到尾陪在身边,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从拿答姿势到坐姿,事无巨细予以辅助。耐心细致解答他的每一个问题。如他不认识一个字,父母耐心陪他一起查字典,帮助他学习记忆这个字,不会做题,就带他一起复习课本,从起点一步一步讲解。直到把每一步都弄清楚。把他想象成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做小学二年级的作业,遇到的各种困难都是常态,父母决不能撒手不管,要以最太的耐心辅导和呵护孩子。
这时,孩子会感受到父母不是急于脱身,而是想把独立硬塞给自己。那他就不会用依赖来反抗了,他感受到“不自由”了,他会不爽,会激发他走向独立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叫做争取自由。父母的各种指导和约束,于孩子来说,真的很烦。所以就会想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真正的独立。虽然自己要负一些责任,但至少获得了自由。所以,他会想逐步摆脱束缚的。
之前想要他自由,他反而不要自由。
现在父母不急于脱身,变成了不放手,非要帮忙,把独立性还给孩子,孩子想要自由,他就会证明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他就会自己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以证明他是可以独立的,这时就没有了对抗,只有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
开始孩子是享受的,逐渐会变得不耐烦,他会让父母走开,不要老盯着自己,他会说,好了,我想起这个字是什么了,你不用再说了,但这时我们仍建议父母不要放手,必须坚持让孩子把字抄写十遍,理由是:虽然你现在想起来了,但你之间忘记过,说明你需要更多的巩固。这时,孩子为了证明自己能独立,会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开始有独立性了。
当不耐烦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会爆发,和父母冲突,父母可以表示委屈,适当的退让,但千万不要一下子放手,而是小步的撤退,比如答应孩子一个小时“试一试”这一个小时父母不干涉,全凭孩子独立学习。一个小时后再由父母答疑辅导,如果效率好,孩子证明自己有学习的能力,可廷长一点这样的自由时间,一进一退中,找到平衡。帮到底,反而让孩子拥有了独立性。
又是悖论干预,到最后,你不想让他独立,他都不愿意了。
育儿即育己,课程讲的是如何养育孩子,其实指向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只有后退一步,才能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才能跳出自以为是的障碍,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行“无用”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