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历史学家从这一年进入历史,用一位皇帝和五位名臣的故事,发现了日后掀起巨大波澜的机缘,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明神宗万历皇帝,名叫朱翊钧。10岁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充满争议。他既是万历中兴的当事人,又是长期懒政的任性皇帝。是什么原因,让他的一生如此纠结?如果褪去王朝的背景,我们又将看到一种怎样的人生景象呢?
《万历十五年》
摘记:解决问题靠的是文官,可是问题最大的还是文官。开国之君设立了文官制度,传到我这儿,早就熟透了。他们需要一个毫无主见、个性真空、寓至善于无形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皇上根本就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权威象征,是紫禁城里拥有着神秘力量的囚徒。他们让所有的祖宗都活着,你只有按照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符合他们共同的约定,他们才会感觉到安全,才会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皇上是什么?天意的象征。天意是什么?天意就是亿万臣民的信念。那信念是什么?信念就是你们无数的磕头的时候相信的存在,而我不过是扮演了一个你们磕头的对象罢了。
老年万历
可见,文官集团的崛起和成熟,极大地限制了皇帝的自由。
《一本好书》使用这样的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奇妙的画卷。我们或许看到了更清楚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