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人气作家日高先生出国定居前夕被发现死于家中,警察加贺根据死者生前好友野野口的描述由此展开一系列调查的故事。
东野圭吾这部作品于来讲比较新颖之处在于全书内容以手记体格式展开,首先以野野口本人自述展开杀人案前的的经历,作家被杀,然后以警察加贺自述展开案件调查和分析思路。
其次,一个完整的犯罪必然涉及,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工具、犯罪结果。这本书东野圭吾花了仅1/4的内容便让凶手落网,弱化了手段、工具两方面,剩下3/4内容执果索因大笔墨探索犯罪动机、结果两方面,尤其倾向于动机的探索。
整本书最让人害怕的莫过于犯罪动机, 一个人因为懦弱,甘作霸凌者走狗,并去侮辱一直保护自己的朋友;一个人因嫉妒伙伴成为当红作家实现了自己一直想实现的梦想而选择毫不留情在别人面前批评他的作品;一个人因不平衡伙伴世人皆知而自己却不幸患癌症命不久矣而盼望他英年早逝;一个人因为恨伙伴总是光辉照人决定在自己下地狱之前也必须贬低他的人格,精心策划一年多就为杀掉这个自己的恩人并取代其社会荣誉。
嫉妒从小就在凶手心里埋下了种子,他的朋友永远那么勇敢,正直,敢于对霸凌者叫板,敢于为正义而战,人群中永远那么耀眼值得尊重,在他被霸凌时候,伙伴挺身而出坚持每天陪他上学,得到的却是他母亲的不善与他的不悦。伙伴被霸凌者侮辱,他做了帮凶,真是一条好狗。查处癌症之时,他深感命运不公,为什么同样梦想成为作家,偏偏他实现了、成功了,而且走的那么远,而凶手本人却只能忍受疾病的折磨和接受早逝的必然结局。
嫉妒在不起眼的凶手心里渐渐锻成了一把锋利的刀,无时无刻不在折磨摧残凶手的心理,凭什么?我恨他,没有理由,就是看他不爽,这就是犯罪动机,虽然这是我真实的犯罪动机但我绝对不会向外界展示内心如此阴暗的一面,我知道它是阴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恨他。时日无多,我讨厌他总是高高在上的样子,我恨他的硬骨头,我恨他永远干净正直。我会向外界编造一个合理的显得自己不那么狭隘的犯罪动机,比如造谣他太太私生活,歪曲他的写作功底,污蔑他作品出处,贬低他的人格并取而代之将自己形象弱化,只要把他也拖进肮脏的坑,我死得其所。嫉妒就像心里滋生的蛆虫,繁殖能力超强,臭烘烘的,成长速度极快。从这方面看,此部作品与金基德的很多电影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人性阴暗面的某一面为着力点,以这个点的极限值为基础塑造主人公形象。
看完全书感觉被作者东野圭吾摆了一道,首先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容易进入一个陷阱,这本书以当事人加贺、野野口自述口吻展开内容,作为读者,我们会理所当然认为第一人称所说皆为事实,但实际并非如此,最终的真相是加贺在对日高周围人的仔细盘查综合他们所述得知的。
其次,阅读完毕在因这看似不起眼却令人脊背发凉的犯罪动机后,读者转而联想自身,嫉妒?是绝大部份人都有的情感,网上一个段子传唱好几年,朋友,我希望你过的好,但不要过得比我好。我们在得知朋友过得光鲜亮丽时而偷偷眼红自卑?是否因朋友太过优秀卓越而吝啬自己的夸赞?正如王尔德说过的,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
越是长大,我越是会远离那些看似宏光伟正之人,成长就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了解自己的阴暗、狭隘、贪婪的一面,才能更好的克服和消解,嫉妒便能净化成羡慕和更加努力。人性的本质就是趋利避害,不然人类基因和文化何以得到如此漫长的繁衍和传承,理解这些才能明白善良并非一种天性,善良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