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写文章”不只是出于专业需要、学术需要,它已成为个人发展和日常交际的底层技能,大到策划案、小到外卖评价,都需要收集、整理素材,输出内容。本书提供的正是对这一技能的有效训练。
本书给出了简单、易操作且经实践有效的写作方法,九宫格就像充满趣味的填字游戏,激发人们“看到空格就想填满”的本能天性,帮助人们以简单的框架梳理繁杂的信息,应对各个场景下的写作需求。
2.作者
作者山口拓朗是亚洲知名的商业撰稿人、畅销书作者,致力于实用类写作技能的研究和培训,聚焦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文写作,并针对自媒体时代社交平台的特性分享了独到的写作方法。
3.问题❓
如何用九宫格写作法写作?
4.用“九宫格×自问自答”变身写作达人
①文章要有个性,不伪装
“追求正确答案、避免凸显个性”的当今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弊端。但你必须意识到:没有个性的文章是“毫无价值”的。
如果想要表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那么写文章时一定不要有丝毫伪装。
我见过许多卸下心防专于写作,并把文章公开于网络的人。他们习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和观点,自信让他们越发精神焕发,与过去判若两人。
②自问收集信息+自答表达感受
你得接受写作训练,让自己的文章兼备“信息”与“感受”。
要想写出优质的文章,首先素材(信息)收集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自己进行采访式的“自问自答”将有助于你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③精心设计问题
为了能采访到更好的内容,他们会精心设计问题,并反复进行模拟。
越会提问的人,文章写得越精彩。
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问,你将收集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素材,于是写出一篇好文章也就全然不在话下了。
书写促使大脑信息可视化。
不要提笔就写,而是在“设定问题—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收集写作素材。
在实际操作中,你很可能会根据上一题的答案去调节下一个问题。
④如何提问
提问一般可分为“基础问题”和“铲子问题”两大类。基础问题是为了收集与题目相关的基本素材(信息),而“铲子问题”则是为了获得更为具体深入的延展素材(信息)。
当你认为“这个很重要”,或是“这个话题值得深入探讨”时,不妨像用铲子挖土一样将话题往深处拓展一点。丰富且具体的素材既能增加文章的长度,也能拓展它的深度。
基础问题问的是“事实”,它的答案是固定的。而铲子问题则因看问题的角度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铲子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文章的好坏。
建议大家尽可能将问题具体化,这样将便于写出更加具体的答案。
A.当你不知该如何提问时,不妨参考上方的“7W3H”。用“7W3H”增加了问题储备,自然也就能获得写作所需的素材。
B.通过回答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弄清事物的本质。这不也正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吗?
越是看似奇怪的事情越有写作价值,因为这正是作者与众不同之处。
越是观点独到的文章越能抓住读者的心。
C.“How(怎么)”常用于引出手段和方法,它同样也是拓展话题的有效提问方式。一篇言及手段和方法的文章会让读者获益匪浅。
⑤如何回答
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用于回答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身相关的“内部信息”,另一类则是自身以外的“外部信息”。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出作者的个性和人品。每个人的内部信息都只有自己最清楚,要想更好地用文字表达自己,就应该经常自我剖析,并习惯性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通过收集大量的“外部信息”,作者自然会产生对马拉松的独到见解,因为“外部信息”的增加也能促使“内部信息”的生成和增长。
⑥热情写作,冷静修改
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将所有的信息都写出来,我称之为“热情地”写作。这个阶段不必追求完美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将所有的信息都写出来,我称之为“热情地”写作。这个阶段不必追求完美,只需注意以下两点。
①中的“没有漏写信息”是指尽可能地把自问自答所引出的信息写入文章里。当然,如果在写作过程中也进行了自问自答,那就应该及时地将新信息补充到文章里。
文章写好后一定要再次检查,并且进行“推敲(斟酌)→修改”。我把这个过程叫作“冷静地”修改。这是写作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冷静地”修改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删除可有可无的信息,理顺文章章节。
如果你在“冷静”修改时觉得“添加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好”,或是意识到“信息不足”,请随机应变地将其补全。并且,“冷静”修改时最好保持“删除多余信息:补充不足信息=7:3”的意识,这是一个黄金比例。如果在“热情”写作阶段做得很不错,那就无须补充太多内容。
若想提高文章品质,请务必围绕题目,准确且具体地进行自问自答。
⑦做好自问自答
我们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力求“更准确”“更具体”。甚至有些文章类型需要我们做出“更深刻”的回答。
回答问题时,我们不妨站在读者的立场,以五感描述为主。
对于实在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比如,“试着问朋友同样的问题”“去书本或网络上寻找答案”“自己调查”等。
只有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收集信息,才能提高自问自答的能力(写作能力)。
在自问自答环节,我们必须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收集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并且,自身经验是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毕竟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本就是重要的信息收集。
5.用“九宫格信息收集法”收集高品质的写作素材
①带着雷达搜索信息
平时就要养成有效收集信息的习惯。我们应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各种方式将有用的信息输入并储存到大脑中。
人的大脑只会读取“自己在意的信息”,所以即便大家在同样的地方看着同样的风景,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也会全然不同。
对美食感兴趣的人之所以随便走走就能找到好吃的店,是因为他们的“觅食雷达”时刻都在搜寻着美食。
虽然只要填写表格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但如果你再口头复述,或是重复多读几遍自己所写的内容,天线信号就会变得更强。
如果旅行出发前,你早已用“九宫格信息收集法”设置好了“天线”,那么写一篇游记简直是信手拈来。这里的“设置天线”是指分解标题。应该是早在出发前,它就已经在不断吸收与话题①~⑧相关的信息了。
不仅要把信息写出来,还应该在旅途中反复回顾九宫格的内容,这将会使天线的敏感度进一步提高。等到旅行结束的那天,你会收集到数目庞大的写作素材。
人们只要收集到了信息,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要表达。
如果想写一本游记,仅凭最初填入九宫格的①~⑧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分别以①~⑧为标题,进一步设置天线,这样就相当于设置了8×8、合计64条天线。
一个是完全不做计划的人,一个是为了写游记事先设置64条天线的人,你认为谁写的游记会更加精彩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
②提前在九宫格预留笔记空间
“收集信息=记录信息”,其实就是逐条记录当下收集的信息,也包括感受和发现。在每个九宫格内预留出做笔记的空间。
③想起任何角度,随时添加
设置的天线越多,看问题的角度也会越多,获得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即使和已经设好的天线无关,只要是可能成为写作素材的,就要记录下来。
6.用“礼物”意识推敲文章
①达成目的——礼物意识
所谓的“好文章”就是“达成目的的文章”。
文章=送给读者的礼物。
送人礼物时,你应该会考虑对方的喜好吧。
如果有人喜欢你的文章,你的写作目的就更容易达成。
文章中的礼物指的是文章内容对读者来说是“有用的”“有利的”“让人开心的”“有助于成长的”“让人幸福的”“能丰富人生的”,等等。如果能把这些内容写入文章,那就很容易达成目的,就算得上是“好文章”。
②在九宫格中筛选出礼物素材
写作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现在想做的事能带给对方什么好处”。不要在这个部分吝啬时间,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付出总有回报。
只要精准定位目标读者,就能写出让对方产生共鸣的文章——我想这才是写作的根本。
③预设读者理想反应
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预设读者反应”。这是达成写作目的的秘诀。
我们首先要预想好“你期待对方看完后有什么反应”。
④把握读者5个问题
明确了目标读者,接下来必须要做的是“把握读者需求”。
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读者交流。交流时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我要做调查”的姿态,应该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地聆听对方的心声,这样才能了解到读者的真实想法,并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
如果实在没有接触目标读者的机会,不妨去他们可能会去的“交流网站”或者“Q&A网站”,通过网上交流的信息把握他们的需求。还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听取常与目标读者接触的人的意见。当然,如果知道目标读者会在哪里聚集,不妨去实地探访,听听大家都在聊些什么,这样做更有助于获得真实的信息。
⑤以送礼物的心情写文章
比如写简历,没有重点的写作只会稀释每条优势的存在感,最终反而让人感受不到任何优势。但在写篇幅有限的求职信时,最好重点突出“特别值得强调的优势”,这样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筛选好创新力的详细情况后,我们可以从中选出有用的要素和事例来写文章。
自身优势是创意能力(缩小范围)→理由(受畅销书的影响)→具体案例(前公司成功的宣传活动)
如果目标公司看中“企划能力”,那么突出与企划能力相关的优势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赏识,也就更容易被录用。
想跳槽的人最终目的就是让目标读者,也就是企业或人事负责人认为“不能错过这个人”“一定要录用这个人”。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优势写入文章,将其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对方。我们在写简历和自荐信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7.最强的“写作模板”!飞速提升写作速度!
①结论优先型
结论优先型模板是指把结论放在文章开头,用结论吸引读者。
②列举型
列举型的关键是在开头点明文章题目和列举信息的个数。比如,本文“有3个要点”“有5个注意事项”“有2个技巧”。
③故事型
故事型模板的关键就是文章开头的“负面处境”。
特别是第一部分“开头(负面处境)”和第四部分“未来”,它们之间的反差越大,产生的共鸣和感动就会越强烈。
④事件×感受型
如果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觉悟”,不妨试试“事件×感情型模板”。
每写完一件事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感受”或“觉悟”,并重复这个搭配,这一点小小的改变便能写出展现个人特色的好文章。
⑤组合搭配
等到能熟练使用模板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组合,设计适合自己的模板。
比如,结论优先型模板的步骤是“结论→理由·依据→实例→总结”,而我们可以用列举型模板来写“理由·依据”。也就是首先写上“理由有3个”,然后依次列举出“理由1”“理由2”“理由3”,最后举例。
比如,先用故事型模板引起读者共鸣,然后用结论优先型模板加深读者的认同感。你可以根据文章的目的和篇幅来做具体的调整。
即使最擅长的模板只有一个,你的写作技能也能得到提高,因为它能让你自信写作,这是最重要的。
8.实践的第一步,从140字的SNS开始
①从一条状态开始
作者的想法、判断,还有价值观、哲学、思想这些东西,正是写作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如果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打动读者,那就请试着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见吧。
但你要知道,世间很多事并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划分。譬如“喝酒”就是好处与坏处并存的。可能“你喜欢喝酒”,但也有一些人与你不同,他们“非常讨厌酒”。如果太在意周围人的意见,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也就无法从写作中获得快乐。
只有在懂得了不是什么事都能用好坏划分的基础上再明确自己的立场,才能向读者展现。
想要面面俱到便少了人情味(当然,如果将立场中立或面面俱到做到极致,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在刚开始写作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
那些反驳和批判并不是对你这个人的否定。
最厉害的写作就是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的基础上,洞悉读者的需求,为目标读者送上“礼物”。
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模板
我们要多加斟酌“只有结论”的推文的措辞。只有用词精准,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这篇推文是“否定×结论”的搭配。第一句的“否定”和第二句的“结论”之间的落差使得结论更具吸引力。
这篇投稿的结构是“提问×结论”。一开始的提问增加了读者对答案的期待。
这篇投稿是“例子×结论”的搭配,是通过例子引出结论的写法。
这篇投稿是“小故事×结论”的搭配,它适用于传达小故事里的经验教训。
这篇投稿是“比较×提出问题”的搭配。只要它能引发读者思考“如果是自己会如何选择”就算成功。可能有些读者会去揣度作者的立场,但不管怎样,只要能让读者就这个话题展开了思考,便是这段文字的魅力所在。
这两篇投稿都是“小故事×感想”的搭配。从对小故事的感想或见解可以得知作者的个性。
看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自己需要的、适合的才行。我建议不妨各种都尝试一下,从而选出最适合自己的。
③以半径5米内的事为写作“素材”
写“半径5米内的素材”不仅取材容易,也更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以及获得读者的反馈。而所谓的“半径5米”其实就是作者的切身体验,以及作者的意见和主张。
从这里找到适合投稿的素材正是吸引读者的诀窍。
④了解sns
⑤一文一义
A.写作原则里有一条叫“一文一义”
指的是一句话(以句号结尾的句子)只写一个信息。句子里的信息越少,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就越少,于是就能提高读者对句子的理解。
“一文多义”,意思就是一句话包含了多重信息。阅读理解能力差的人是很难读懂这种文章的。一旦读者感觉有难度就不会继续读下去,甚至有可能不再读你写的文章。
写文章不是跑马拉松,它更像是一场接力赛。事情要一件一件写,写好一件再写下一件。不用着急。
B.因为主语和谓语间隔太远,会加大文章的理解难度
我们一定要时刻留意主谓语间的距离。“拉近主语和谓语的距离”这一原则与之前介绍的“一文一义”原则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句话包含的意思越多,句子也就越长,主谓语就越容易分离。也就是说,一文一义对拉近主谓语距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不用多余的表达和措辞
删除“拐弯抹角的措辞”和“多余的表达”,以及“可有可无的修饰语(副词和形容词等)”。
我写文章时会注意文章的“信息密度”。我把多余的表达和措辞多的文章称为“信息密度低的文章”,而多余的表达和措辞少的则是“信息密度高的文章”。能让读者受益更多的自然是后者。
用有限的字数做清晰的表达正是写作的基础。
D.要尽可能写得具体
这样的具体描写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等等。
仅仅只是用“数字”和“专有名词”置换掉抽象的词语和表达,文章就清晰好懂得多了。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不要漏掉任何读者需要的信息(切忌话没说到位),要完善对细节的描写。即使自己觉得“不写也无所谓”,但毕竟还有很多读者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不了解背景和前提的”“基础知识不够的”。我们要站在读者的立场,把读者需要的信息具体地写出来。
9.“写作大脑”练习法
①用150字说明身边的事物
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很擅长说明,不是指针对难懂的专业术语的说明,而是指通俗易懂地解说众所周知的事物。而这项能力的提升与写作能力的加强息息相关。
对事物进行说明时需要“知识”和“语言”。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与之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及是否具备足够阐释这些知识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词汇量”。说明的水准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
如果自己不懂,还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查阅字典、书籍、杂志,或者向了解的人咨询等途径获取需要的信息。调查收集信息也是写作练习的一环。
每天以150字为限,围绕某一题目(关键词)来练习写作,什么题目都可以。譬如,“请用150字说明‘高速公路’,且文中不能有‘高速公路’这4个字”“请用150字说明‘智能手机’,且文中不能有‘智能手机’这4个字”。
如果你是服装业的人,就解说与服装相关的词;如果你是IT界的人,就解说与IT相关的词;如果你是专门写和服博客的博主,就解说与和服相关的词。像这样,只要用自己常写的词语进行写作练习,便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②近义词游戏
像这样,先选定一个词,然后试着写出它的近义词,近义词多的应该可以写出10多个,最少也要写出3~4个。写好后可以上网查《近义词辞典》,看是否还有别的表达方式。查阅《近义词辞典》也是增加词汇量的手段之一。
可以让在场的每个人依次说出一个近义词,或者让大家比赛,看3分钟内能写出几个。在和家人朋友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出近义词,寓教于乐。
③比如游戏+也就是游戏
只有平衡了文中的“抽象表达”和“具体表达”,才算写出了一篇易于阅读、易于理解的好文章。
我向大家推荐两个游戏,一个是“用‘比如’使内容具体化的游戏”,一个是“用‘也就是’使内容抽象化的游戏”。
有具体例子的文章会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应该有读者眼前已经浮现出了自由女神像、万里长城等画面了吧。
④指路游戏
“指路游戏”就能让写作更有条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着地图对起点到终点的路线做出说明。
如果将重要信息省略不写,很可能会导致读者出现理解偏差。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另外,下笔前先将路线口头梳理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口头梳理相当于打草稿,会让正式写作顺畅很多。
觉得自己输出困难的人,请务必在“写”之前把内容“说”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文章的准确度。
⑤模仿
个人写作则是以形成个人风格为最大乐趣。
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先从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着手,通过研究文章,学习作家的用词、节奏、文章结构等,这样就有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现在我们可以模仿的不只是作家,还有网络上受欢迎的博主、评论家、网红。
所谓的模仿,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大脑内模拟体验别人的脑回路。而我们吸收的不只是写作风格,还有对方的思想、哲学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这也正是模仿有意思的地方。
那些因为模仿而消失的东西可能原本就称不上“个人特色”,只有在无数模仿中沉淀下来的才能被称为“个人特色”。
⑥将写作时间缩短两成
人的大脑会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加速运转。于是,写作时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继而文章的品质也会提高。
时间越充足人反而越懒散,注意力也会下降。
当有严格的截止日期的规定时,我们反而会超水平发挥。为了激发出“人的应激反应”,缩短规定时间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要坚持练习,注意力就能逐渐提高。
⑦树立PDCA意识
很少有人会在文章写好并公开(提交)后对其再度进行检查。
如果没能获得预期的效果,那就一定是某个地方存在问题。要想提高写作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每次都要弄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
查找原因的最佳办法是获得目标读者的反馈。如果是一篇为了募集参加者的文章,只要了解人们“为什么不想参加”,就能做出相应的对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他人才能察觉到自己不曾在意的地方。听取他人意见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⑧每天写下3个好消息
写下的内容会渗透到我们的“潜意识”里。
“每天写下3个好消息”。所谓的好消息,就是“对你有益的事”“让你高兴的事”“让你感动/心怀感激的事”,等等。
每天写下3个好消息,就等于在大脑里不断地安装收集积极信息的天线。“写好消息”这个意识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很强的天线。只要持续保持这个意识,好消息就会纷至沓来。
通过“写出来=可视化”建立起强有力的信息收集天线,与此同时,积极的意识会不断向思维深处拓展,更广地渗入人的潜意识里。
⑨写份未来简历
而这个“未来简介”写的却是5年后的自己。虽说是“未来”,但并不是简单的“预想”或“推测”。它的独到之处就是执笔时要假设自己正身处未来。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千万不能写5年后可预见的大概率会达成的自己。
假设现在你来到了5年后,请在脑海中想象出自己最理想的样子。不要设任何限制,包括金钱、场所、人、资质等。不要想太多,不用害羞和客气。
说到写未来简介,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设想自己就是理想中的那个人”,另一个是“要写得具体”。
请尽可能真实地将想象写出来,并尽情体会写作给我们带来的“兴奋”“愉悦”和“充实”吧。
只要将5年后的未来简介内容输入自己的潜意识里,自我印象就会逐渐变好。并且为了让其效果最大化,请每天大声朗读你所写的内容,并将它放置在目之所及的地方(也可以将它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