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窗视角、壁虎眼睛)
现在有形的教育的内容太多,无形太少
教育要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
教育要往简单里走,而不是往复杂里走
海勇导师说威严而有慈,有位母亲觉得落地了,因为自己原来一直在装温和而坚定,装的太多,让问题越来越表面,越来越复杂
现在的教育考验我们父母两个能力:
一个是是的能力,一个是在的能力
你说了什么不重要,你做了什么不重要,你是什么才重要
原来是看着孩子的灵魂长大
现在是看着孩子的行为和世界的表面而生活着
教育要回归简单和本质,避免复杂和表面
教育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的本质影响生命的本质),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比如孩子写作业在玩杯子,家长吵孩子,这个时候是家长的不在在影响孩子更加的不在,导致让孩子的不在去影响孩子的在
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孩子心里知道你一直在她心里。
孩子学习拖拉和磨叽三大基础原因
1、大脑的原因:情绪脑主导
孩子大脑皮层不成熟,是靠情绪脑做事情的,容易冲动,受情绪脑控制(写作业容易跑神,看见好玩的就会玩,从而暂停写作业),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开始教育孩子,孩子接受到的不是你的语言,而是从你这里带出来的恐惧,而恐惧就会造成孩子懵了。
人大脑的两个系统:
中央执行网络(专注力)是教育的源泉
默认模式网络(走神的时候)是创新的源泉
不要把孩子的周围环境布置的太绚烂。
2、心理发展:自我入驻迟缓
比如在25岁后谈恋爱,能够理智的做判断,18岁之前主人格没形成
教育者要认识到孩子目前处于的状态
孩子自我发展:
九个月的革命
可怕的两岁半:说不
六岁之变:带孩子看世界
九岁危机:培养志向
十二岁青春期:获得尊重
十二岁之前:家务劳动、体育运动、集体活动(三动)
十八岁:确定未来
推动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来
否则:心理发展(自我入驻迟缓)
45岁智慧的成熟
3、身体发展(对身体的使用熟练度不够)
拖拉和磨叽的十大原因:
1、人的认知类型:
第一组
熟虑型:特点~做的慢,但是准确率高
冲动型:反应速度很快,但是错误率很高
第二组
整体型:马虎,对框架把握很好
分析型:注重细节、原理
比如看完一本小说后,整体型自己对故事梗概很清晰,分析型对某一个细节记的很清楚。整体型反应快,分析型反应慢。
不管孩子是哪种类型,最主要是家长的在,能够给到孩子力量,让孩子也能够在。
2、提醒而不是催促
家长的催促代替了提醒
催促背后带出的是否定、不信任、无视
你的催促直接把孩子带到了情绪脑的状态,容易激活孩子的情绪脑。
提醒是不带任何情绪的重复,提醒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提醒的前提是前一天你种了种子,第二天把孩子唤醒。
建议:用提醒的方式,你想在哪发芽,就在哪种种子。提醒是没有情绪的,而催促是带有情绪的。
3、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计划
计划可以让孩子活的明明白白,让家长活的轻轻松松
用一张纸把孩子明天要做的事情列清楚(重要的事情,重要的节点),正面是时间,背面是作业清单,有计划,孩子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是很清晰的(不要定太长的时间,因为家里的环境太随机了)
所以拖拉磨叽和计划有关系。
说到做到和得到,对孩子来讲很重要的方法
4、孩子的习惯没有养成
吃饭、写作业、运动、早起等习惯没有形成,习惯就是具体细节方法的叠加和持续,
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就像院长讲的按照流程让孩子形成自动化的反应。
12岁以后自我激励
5、状态没调试
学习心理学:状态、方法,知识和内容
方法:提前时间点提醒~5分钟后做什么,1分钟后做什么(状态是学习之门,让孩子从情绪脑调整到理智脑的状态,从一个频道调到另一个频道的状态)
身心脑和谐调整状态快,身心脑不和谐调整状态慢
6、奖惩没有力度
7、家长的姑息养奸,家长容易妥协
8、缺乏完成的技能
用番茄钟,25分钟,休息5分钟
9、缺乏完成的兴趣
因为我们的世界太丰富了,丰富的我们都没有内在了,内在就匮乏了。比如看抖音,太碎片化了,把自己打乱了,看书是一个完整的收获。抖音让我们对世界好像都知道又好像都不知道,把知道当得到是很可怕的事情,孩子对世界没兴趣了。
10、专注能力不够
一个完整的专注,不是一个完整的专注和一个完整的发散,专注是一个人从专注瞬间切换到发散的状态,这是一个完整的专注。(从紧张到放松,从放松到紧张)上课下课之间就是在提升我们的能力。
由内而外的绽放,否则就像塑料花一样,好看没有内在的芳香,家长不要做塑料花,而是要有内在的芳香,也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塑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