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便会常常被大人教育,“在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要多忍让,凡事不要与别人起争执”,而我每次和小伙伴玩儿完回来,最担心的便是别人家的孩子被家长带着,找上自己家门。
那是妈妈最头疼的时刻,她需要一直给对方的家长解释、道歉,之后再对我批评教育一番,尽管后来一次次证明,再多的苦口婆心对我而言也是徒劳。
这倒不是因为我是那种斤斤计较、不能和别的小朋友好好相处的人。而是,大多时候,我发现——忍让,往往换来的是对方更多的挑衅与欺负。
成年后的我也曾经和身边的已婚朋友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某天在幼儿园被别的小朋友无缘无故地打了,你会告诉他什么?”更多的答案好像是,学校会有老师,让孩子告诉老师,老师自然会帮忙解决,我也一度赞成这样的做法。
但是,直到那天,我的看法好像有了改变。
那是暑假,在姐姐家,平日里叽叽喳喳爱闹腾的小外甥从幼儿园放学,一回家就闷闷不乐。姐姐担心,问他原因,大概就是班里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儿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地打了他,而他出于忍让并没有还手。
我清楚地记得姐姐当时这样告诉他,“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况,记住,你一定要还回去,并且告诉对方,对于他的这种行为,你很生气!”当时的我有些不解,但是之后的一段时间便开始认同。
在所谓的“大人世界”中,我们总是被告知,“当一个人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意味着越来越成熟”,对于类似的言论,我不置可否。
可是抱歉,即便是今天我好像还是“不能完全控制我的情绪”,
我依旧会开心时便像孩子一样开怀大笑;难过时也会旁若无人地痛哭,丝毫不会吝惜自己的一滴眼泪;面对不公正待遇时,该愤怒依旧会愤怒。
我有一位在别人眼中绝对是那种“好好先生”的朋友,这位“好好先生”昨天一下班,就跟我在电话里抱怨,中午的办公室太吵,根本没法休息,特别影响下午的工作效率,问我该怎么办。
我想了想,还是会跟他说,“去沟通,去表达,如果这些都没用,那就学会把自己的不满表露给对方看。”
我不知道今天我的那位朋友有没有得到一个安稳的午休,但我相信,适度的情绪表达会更有助于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这一点,他应该会表示或多或少的认同吧!
前几天,去滑雪场滑雪,临走的时候被服务人员叫去看自己的滑雪照片,本打算看了之后满意的话打印出来留作纪念。结果走近才发现,照片是如此之多,
“这么多照片,需要一个一个找吗?”我微笑着问旁边的女服务员,
结果冷不丁地被回了一句,“对呀,你以为给你们开了专场么?”
当时的我有些错愕,瞬间感觉这声音好刺耳,我看了看她,冷冷地说,
“我想我没有找的必要了,而且你的态度会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
说完转身便走了,我并没有回头再看那位女服务员的反应如何,但是我想我的不满她应该已经感受到了。
看似一件小事,可能更多时候,我也会去选择无视,当没发生一样。
但在当时,我的确有些愤怒,并且将这种情绪表达了出来,而且事后还觉得自己挺有勇气,暗爽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猜她应该不敢再用这种态度对其他游客了吧,至少也应该收敛一点了吧,顿时还觉得自己像极了正义的化身。
就像性格无所谓好坏,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脾气,能够跟这个世界平和地相处已然艰难,不过还好,至少每个人都有去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
我很确定自己不会无端地歇斯底里,但,也不会对任何所谓好的坏的感到麻木不仁。
我知道成人的世界会有它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会努力做到遵守规则,而不庸人自扰。
所以,还请不要肆无忌惮地触犯我,因为——即便时至今日,我依旧还保存愤怒的能力,并且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