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兴趣的技能,若是为了争强,为了挣钱,为了生存。便也逐渐失去了兴趣,无休止的用功也成了在外界压力驱使之下的作为。
这个兴趣和喜不喜欢一个人似乎颇为相似,不喜欢一个人是很难强迫自己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对他说喜欢他。稍有兴趣的话,还会去尝试,但过程不会坚持太久。拿到恋爱里去讲,你对那个人不是很排斥,于是开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发现某一点实在不能接受,那么就会想分手。这就如同去学习一项新技能,这项技能你也谈不上兴趣,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遇到一个自己确实不能接受,内心特别排斥的某一点,那么就坚持不住,还是放弃了,当然还有一些外在其他因素的影响。
道理上,去学一个东西,自然是要坚持的,怎么可以轻言放弃呢?所以在开始决志选择的时候,定然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还有意志力,自制力等这些较高的条件。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最近经常思考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他做的事情能始终坚持下去而不放弃,他的动力点,动力来源于什么。
司马迁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用14年时间著成《史记》;谈迁出于“亡国不亡史”的心愿,《国榷》一书初稿六年完成,“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其后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以三十余年编成该书;巴尔扎克强调“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指出罪恶和德行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历经九年时间而成《人间喜剧》这部巨著。
这些人做的事情很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总该有一个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这件事的一个动力点。我们经常会说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就可以成就比较棒的事业和人生!但人性总有弱点,我们若是一直靠着自己去作为,常常会发现自己会产生如下的各样心理反应:焦虑,当遇到困难急于解决的时候;畏惧,当遇到压力和困境同时逼来时;忧郁,当感觉到孤独无助,面对不公义的现实无能为力选择妥协的时候。所以要成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信仰。
那么遇到上面的情况,如何还能坚持下去呢?佛教中有一个用语叫做愿力,意思是善愿功德之力。一些企业家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古圣先贤的经典言论,还有燃烛烧香供奉神明,拜佛求回应之类,皆非鲜见的现象。不少英雄豪杰在起事之初也都讲求个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诸如刘备要“匡扶汉室”;宋江要“替天行道”;如今的马云“相信互联网能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可见最初的动力点一定要出于正义,出于善念。
当然了,有时候有一个正义的出发点去做一件事,结果却令自己很失望。那么这种情况你就要回过头来好好想想自己的初心是否真正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