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深深感动。故事说的是一位患癌母亲最后为儿女所做的事。
老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癌症晚期,医生建议休养,度过最后的时光,即使化疗,手术,也不过多活一年半年,还得受治疗之苦。老人的儿女坚持要治疗,老人也配合治疗,过程很痛苦,老人也没过多少年就去世了。后来医生向人说起时,问这位老人为什么配合治疗,老人说,儿女们平时很忙,最后一段时光,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尽孝了,没有遗憾。
同时也读到过,一个不愿意母亲离开的女儿,每次母亲快要离世的时候,就让医生抢救,老人已经高龄,每次活过来,更多的是痛苦。似乎一日为父母,便没了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了。甚至法律赋予儿女对待父母的权力。但我们总得去面对,终将来临的死亡。
我曾在非常绝望的时候,站在楼顶,当我想要实际去行动的时候,我感到死亡是一件,一点也不浪漫的事。之所以以为那是浪漫的事,是因为文字里对它有太多的歌颂。而我会为这些文字感动的年纪,绝对无法承受它的痛苦。
当我第一次能够理解死亡的意义的时候才刚刚启智,心痛的感觉无法描述,比溺水的感觉还要难受。我曾胆小不愿意去承担这样的痛苦,所以才会去憎恨是什么无形的力量夺走了我的幸福。当我去对抗这一切的时候并不能更好过一点,每一次的逃避,我心里是明白的,时间不会等任何人。当我还不能去承担的时候,死亡的突然降临才是最让我恐惧的事。
于少女时期就开始面对的死亡,或者说,面对对死亡的思考,也许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既然来了,我便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明白。从死亡去开始思考生的意义,思考怎样才是快乐,人生支撑我们的不过是几个执念,那些执念便可以看穿一生的路途。不过是几个执念,有时候会感叹,原来不过是几个执念啊,执念于某个人,执念于某个故事,执念于某个曾经,执念于某个目标,做了那么多,看起来时间那么久,原来也只是在忙那么几件事而已。
当终于能跳脱自己的小我,才会明白为何死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意义深刻。总不能永远是小孩,总不能永远觉得思考深刻的问题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不去做,总不能一直以为深刻就等于严肃。面对不了才叫严肃。
认识到这一点,有多少时候对某个人的恨是深深的爱,是同一的。有足够的孤独的勇气,对一个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自私,就像我在《读者》上读到的,无论是怎样的大事,只要一起去面对就好。做一切自己能做的就好,珍惜每一天在一起的时光就好。除此之外,做不了任何事了。只能在分别时好好告别,没有遗憾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