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刚到北京的第一年,我们就买了一本北京博物馆年票,趁儿子当时还不用买票,把北京能带他看的博物馆都看遍了。
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综合性大馆自不用说,自然科学及科技类的航天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古动物博物馆、天文馆、北京植物园、海底世界等都去了不止一次,包括长城附近那个野生动物园;专业性的铁路博物馆、火车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北京规划馆、朝阳规划馆、消防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都是他最喜欢的,常常作为景点推荐给外地来京小朋友;偏门的如节水博物馆、自来水博物馆,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
当时我的心态,就是:“把自己调整到旅游状态”。
这个设置,貌似一直就没有再更改。到哪儿都如此。
当时每个周末都去博物馆,很多地方北京本地人都闻所未闻。
博物馆看完,就是公园主题。然后是登山。
我以为他已经厌倦了博物馆,今年八月去了宁波博物馆,他由衷赞叹,令我很放心。
而今天,他主动提出要去清华的艺术博物馆,还真让我始料未及呢。
骑上平衡车,他一路把我领了过去。
在清华园住了4年,他总把清华当自己的老家,还经常带同学去玩。
他重点向我推荐了“清华简”和“织绣”。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简称,由校友出资购买并无偿捐献。简的内容全部是秦代焚书以前的战国写本古书,并且以传统所说的经、史类典籍为主,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用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的话来说,“这批竹简的出现,堪与西汉的孔壁中经、西晋的汲冢竹书相媲美”。
竹简上的字很好看,2000多年前的墨迹十分清晰。这种简洁实用的隶书是当时的速记体,可惜我并看不懂。
展厅里有个做义务讲解的老师,介绍说“这里有一篇中国最早的小说”——《赤鹄之集汤之屋》,说汤射获一只赤鹄,令伊尹把它煮了,结果引发了种种怪事,是很加西亚马尔克斯风格的巫术故事。
“清瓷”是我很喜欢的物件。即使藏品都是一些教学资料,不含高贵的品种与炫技的器物,但更令人觉得亲切。尤其有一只“太湖秋操牡丹吸杯”,造型别致,花梗形成的器柄中空,可以吸水,应该算是最早的吸管杯吧?我在别处还从未见过。
“织绣”是女生最喜欢的,除完整展示清代各级官员衣服“补子”的不同实物图样外,最惊艳的就是龙袍和几件女装了。现代服饰从传统款式中传承太少,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这件百衲衣,拼出类似立方体的效果,不要太现代哦!
“家具”馆里有一个体验区,放了各种榫卯构件让孩子们拼装,结构非常巧妙。
今天还有该博物馆的设计师马里奥博塔的建筑设计展出,个人觉得他最富创意的是教堂的建筑设计,外型和用材都极富个性,不过真是不大喜欢他在公用建筑中标志性使用的这种条纹式的外墙装饰。
博物馆共四层,我们参观了两个多小时,才看了不到两层。看来,所有的博物馆都应该带好干粮,一大早进去,逛一整天。
2014年,我带他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中国地质博物馆,当天的博客解释了为什么喜欢带小朋友逛博物馆:“孩子最珍贵的地方,是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而每一次在博物馆的流连,就为这种可能性打开了一扇门。”
现在,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网上,这些浩瀚的数字化信息,2000年以后的人类会在什么样的博物馆里看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