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关于成长类的书籍,看书时很慷慨激昂,感觉很有奋进。但合上书就书中的内容去向自己提问时又陷入了迷茫。同时还发现难倒自己的是那些以前向别人提问时感觉很简单的问题。
我反问自己:你最近有做成功过哪些事吗?以前我也向别人问过这种类型的问题,问他人的时候我觉得这应该很简单很好回答啊。然而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竟然答不出来。
我努力回想着,意识到就"最近"来说的话,如果按照成功稍微严谨一点的定义来判断,那我还真的没有,有也不是最近了,而是两三年前的事了。如果放宽成功的定义,或许有,但发现那应该算是平时很小很琐碎的事,似乎没有对自己产生诸如刷新认知这种变化。(我的潜意识认为给自己带来大改变的算成功吧)
这次的反思让我意识到几个问题:
第一,我安逸太久了,成长出现了停滞。
第二,平时不注重反思,无论是曾经成功还是错误的事都缺乏总结。
第三,最近书虽然看得多、想得多,但最关键的行动很少。
这些问题,感觉都是自己一直以来容易断断续续反复出现的问题。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萎靡不振,缺少一个长期的持续行动。人们的很多烦恼无非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那么针对这些显而易见的毛病,我该怎样开始行动呢?
第一点,安逸说明我处在舒适区,我应该要有意识跳出舒适区。比如目前对手头的工作已经很熟悉了,也感觉到了天花板,那么我应该去思考:在这份工作中还有没有别的改良方式?还有没办法再进一步提高效率?如果部分流程成熟了,可否总结出一份完善的指南?那些流动性高的岗位,人工进进出出,培训新人方面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出通用流程,避免以后重复的培训劳动?如果手头工作上升空间已经很小了,那是不是要去挖掘一下周边?
第二点,缺乏反思。没有目标又没有总结,那么一天很容易就浑浑噩噩过了。如果自我意识不够强,是不是要想办法弄一个外界约束机制让自己有意识的去培养这个习惯?比如从今天开始在app设置好每日反思的打卡提醒,写完反思记录打钩就代表完成了,当然,不是写完就完事了,最好就是第二天就对今日反思作改正,之后还要往回看,周总结、月总结、季度年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反思频率要增加!
反思频率要增加!
反思频率要增加!
这样才知道自己过去到底都干嘛去了。
确实我也发现,在我开始使用了时间管理app之后,事先设定的一些每日任务会更有可能被很好的完成,毕竟很多东西会忘,但手机是绝对不会忘记看的!此时原本设定的提醒跳出来的时候就起到作用了。
出于强迫症,打卡统计数断了会让我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如果一天中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app页面就会把过期任务标红,往后每一天会继续显示,也许你自己不记得了,但app会替你记得!过期任务多了,拖的时间长了,前期积累的等级会掉。我想,每个人都喜欢成就满满的感觉。当意志力不够支撑的时候,就要用外在约束帮助习惯的养成。
第三点,输入多输出少。今年疫情期间,多了很多独处的时间,于是看了很多的书,起初是觉得看到自己看完了那么多书,已阅书本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大就有种成就感。没错,见识是变广了,认知也提升了,但实质性的改变还是非常微小。为什么?缺乏行动。
信息大爆炸时代,每天都接收着无数的信息,什么种类都有,高质量的内容从不缺,每次看完一篇深度好文总会觉得"哇,涨知识!受益匪浅!"接着下一篇....然后好像就没更多的下文了。也许是一直以来快餐式的接收信息,一味的想要尽可能多地把知识往里揽,却没有放慢脚步想一下内在到底能不能吸收?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其实并不在自己的能力圈内?
多并不代表就好,少也不代表就是坏。快餐式的时代,看剧要倍速,阅读文章几秒就一拉到底,我们习惯了所有都要快,却未曾停下来去多思考一下。接收的多不代表就是自己的了,当新的认知成为了习惯的一部分,内化成像长在身体部分那样自然的时候,那才是自己的。
知易行难,道理还是那个道理,真正能改变的永远是行动,哪怕只是一点点,只要开始了就不晚。常常担忧时代红利期已过,其实红利期并没有很清晰的边界吧,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属于你的红利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