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洛阳电影资料馆策划了一期英格玛·伯格曼的观影活动,在朋友们的强烈要求下,今天撰文聊一聊英格玛·伯格曼。
一、洛阳电影资料馆简介
二、观影活动
时逢晚秋,特意播放《秋日奏鸣曲》,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曼的精彩组合演绎了母女之间的残酷真情。童年的记忆阴影笼罩一生,家人之间的亲情与怨恨使得爱恨交织、复杂难名。
三、英格玛·伯格曼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家乡是瑞典闻名的小城,有着古老的大学和教会、风景优美。小城有中世纪的遗物和装饰、大量的宗教壁画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日后许多影片的镜头都试图重现宗教壁画那静默、神秘而凝重的画面。
他的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一职,母亲是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母对伯格曼的管教严厉到了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在严峻、冷酷、压抑的气氛中度过。这种过早到来的严酷氛围,和北欧特有的寒冷天气,以及浓重、沉郁的民族气质,均以普遍的底色沉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宗教家庭生活的刻板、滞重及其和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伯格曼一生的思考都与上帝的存在与否纠缠相关。2007年7月30日,伯格曼在瑞典法罗岛病逝。
三、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作品简述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的作品为他日后的电影留下了明显的戏剧印记。
1944年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
1945年指导了第一部影片《危机》
1953年完成了《小丑之夜》,该片讲述了艺术家的地位及其与社会诸多事物之间的关系。伯格曼借艺人在社会上尴尬、荒唐、卑贱而又凄凉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某种怀疑。
我们如今的艺术家是处在这样一种地位,他必须自觉自愿地在巅峰之上翻跟头以满足观众,我们也必须以我们的名誉作冒险来满足电影的需要。
1954年的《秋日之旅》和1955年的《夏夜的微笑》之后,伯格曼于1956年以三十五天的激情创作完成了《第七封印》,影片以肃穆、酷烈的氛围向上帝和死神发出了质问,此部电影列为“男人一生必看的10部经典电影”之一,当年二十多岁看这部电影时,体会不深,当你了解英格玛·伯格曼之后,这部电影引发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第七封印》荣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61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国影片奖。
如果要在临死之前看一部电影,一定选择《第七封印》。
1957年《野草莓》、1958年《面孔》、1959年《处女泉》以及“沉默三部曲”(1960年《犹在镜中》、1961年《冬日之光》、1962年《沉默》)这六部电影连续六年上映之后,确立了伯格曼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1963年《这些女人》、1965年《假面》、1966年《狼的时刻》、1967年《羞耻》、1971年《呼喊与细语》、1972年《婚姻生活》、1974年《魔笛》、1975年《面对面》、1977年反法西斯影片《蛇蛋》等,伯格曼的创作如同浪潮一般汹涌而至,形成艺术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日奏鸣曲》,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
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与亚历山大》,瑞典小城里亚历山大和妹妹芬妮的童年生活,勾连起了伯格曼一生几乎所有影片的主题场景。对上帝存在与否的怀疑,人与人的交流与背叛,严酷而不近人情的父爱,斯特林堡式的鬼戏等,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2004年,86岁高龄的伯格曼为瑞典国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这是自《芬尼与亚历山大》之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伯格曼长片,也是1972年《婚姻生活》的续集,影片通过三代人内心的挣扎,展现了现代人生存的焦虑,而片名是西班牙一种古老的舞曲,因此可以想象这部电影的节奏感。影片在法国著名女演员让娜·莫罗的建议下,参加了昂热首映电影节组织策划的瑞典电影大师观摩展。
四、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作品探讨的主题
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主要涉及几个不断重现的主题:
(1)人与神的关系——上帝是否存在?
(2)人与人的关系——交流是否可能?
(3)善与恶的关系——善良是否合理?
(4)生与死的关系——生存是否有意义?
五、英格玛·伯格曼对巴赫音乐的痴迷
伯格曼借助音乐传达他生于幽冥晦暗处的驳杂思想,巴赫音乐简洁而严整的音乐弥合了伯格曼理性思考的疲劳间隙,伯格曼甚至动了想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去研究巴赫的念头,巴赫音乐中宗教般浩渺、虔诚而又单纯的品质深深影响着伯格曼1970年代以后的作品,伯格曼希望自己的影片也如同巴赫的音乐一样,达到单纯而又苍茫的澄明之境,使许多潜伏在幽冥深处的哲思玄想通过这无可言说的混沌和丰富多彩的单纯表达出来。世人痛苦焦灼、上帝神秘沉默、音乐低语抚慰。
没有一种艺术形态像音乐一样,和电影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
六、英格玛·伯格曼的两位崇拜者
2007年,伯格曼去世,伍迪·艾伦正在西班牙开工,事后撰文回忆,哀伤地写道,“我只希望伯格曼走的时候,如他自己所愿,是个晴天。”
伯格曼让李安明白,最好的电影是什么样子,一部电影让人哭让人笑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追问”。电影无法得到答案,但必须提出问题。2011年,李安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片中少年一次次追问:“上帝,你在哪里?”这可能和致敬无关,但可以确定的是,李安以这种方式再度拥抱了伯格曼,也拥抱了他的信仰。
七、《秋日奏鸣曲》的女主角:英格丽·褒曼
八、《秋日奏鸣曲》的女主角:丽芙·乌曼
伯格曼曾对乌曼说,你是我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小提琴中的贵族)。恋情结束后,两人依然保持着合作关系,《呼喊与细语》《面对面》《婚姻生活》和《秋日奏鸣曲》是伯格曼用斯特拉迪瓦里琴演奏出的不朽银幕乐章。
步入晚年的丽芙·乌曼拿起了镜筒,她执导的《私人谈话》、《狂情错爱》由伯格曼编剧。伯格曼欣赏乌曼的导演才华,喜欢她给予他故事的不同视角。伯格曼说:“她缓解了我内心的挣扎,缓解了我的眩晕感和悲剧感,在她的故事里,我感觉我儿时对父母所抱的怨恨逐渐消散了。”
2007年7月29日,清晨。乌曼在挪威的海边醒来,她知道一些未知的、不同寻常的危险降临在伯格曼身上。乌曼租了一架飞机飞抵瑞典哥特兰,再次乘坐渡轮穿过哥特兰岛与法罗岛之间的海峡,隔了42年的时光海水依然清澈,可最初一面与最后一面间长度的却是大半生的浮沉。此时的伯格曼已经不能言语,“你为什么来?”乌曼引用两人最后合作影片《萨拉邦德》的台词自问自答:“因为你打给我了”。第二天的清晨,伯格曼离开了人世。
2007年8月18日,为伯格曼举行的私人性质的葬礼,在白色的法罗大教堂进行,丽芙·乌曼与毕比·安德森来给伯格曼送行。关于伯格曼、一个目睹过死神挥舞镰刀收割生命的孩子、曾经的爱人,可能只有乌曼触摸过他天使与魔鬼的两面。丽芙·乌曼仍会想起1966年伯格曼母亲离世的那天,他对乌曼说:“妈妈今天去世了,现在我没有亲人了。”完全不设防的伯格曼哭了起来,一个孩子向她袒露出了内心。
时光将此刻的伯格曼埋入乌曼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每一个海风吹起的夜晚生长,法罗岛的海水也无法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