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知识产品经理》这本书,非常有感触,书中除了告诉我们怎么做知识产品经理,给出了很多实践经验,同时也对我们如何使用知识有了很多的启发。
一、一个重要认知
我从书里得到的最重要的认知是知识是半成品,我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点,知识购买之后并不会直接归属于你,只有你通过主动的付出努力去学习,才能够真正去获得这个知识。
送给大家一个学习金字塔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上层是被动学习,也就是我们常常认为的学习形式,听讲阅读试听等,这些的留存率很低,所以很多人看似天天学习,但是留在大脑实际的东西并不多。
反而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些主动学习的形式,更好的帮助你内化这些知识,但很遗憾的是很少人意识到这个层面,很多都是停留在听和读,没有把内容内化到自己甚至是讲授给他人。
所以如何真的把知识变成成品为自己所服务呢?我们需要学会主动学习,给大家推荐三种有用的输出形式有这几种,写作,做分享,去实践。
1.写作
就是根据前面输入整理等这一系列的东西,去把这内容整合提炼出来,也是对这个知识深入理解的过程,这很考验内容整合能力,思考能力,逻辑能力等等。
很多时候我需要主题学习一个东西,我就会写文章,在不断的搜索素材组织成文章的时候,你不知不觉成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同时学习完之后,我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也是对这个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2.分享
分享也是特别好的一种方式,我经常会参加一些社群分享和线下分享,每一次的分享输出整合了我一年多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再根据大家的一个情况,抽出来大家可能需要的点,最终定下来的一个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观众的反馈,看看这个内容是否真的有价值值得去分享。
3.实践
真正去使用学到的知识,才能知道到底管不管用,自己合不合适,还能做怎样的改进,然后才能真正的内化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常常成为工具控,当学习到一个新的工具我就马上去尝试马上去用找到适合的场景然后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知识是半成品,仅仅只是被动接受你只能得到一点点,而真正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时间,才是完整的属于你个人的知识。除了这个重要认知,书里有一章直接就是讲用用户视角看知识产品,知识产品分四类,选择有三个原则和四个陷阱。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解读一下。
二、知识产品的分类
知识产品大概有这些类别,这四类产品从深度来说是层层递进的
1.知识普及类,
最常见的是得到app上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让你扩充视野,从新的视角去看问题,也能让你涨姿势,获得那些让你哇一声的新知,可以让你对这个领域开始产生兴趣。
2.快速入门类,
这类课程比较系统,可以帮助你从0到1逐步学习一个领域的内容。
3.技能深化类,
如果快速入门是从0到1,则技能深化就是从入门到精通。当然前提是你已经入门了,对这个领域已经有基本认识。这类产品可以提升你原有技能,
4.知识重构类,
重新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比如读mba,为什么要求你要有一定工作年限呢?因为我们工作中已经对这个领域掌握了不少,也有不少实战的经验,而在MBA则是让你去重新思考重新构建这管理学的体系。
三、选择知识产品的三个原则
1.第一个原则是选择合适自己学习方式的产品,
有的人是听觉型,有的是视觉型,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学习偏好去选择产品形态,对于不同的认知状态,也是选择不同深度的知识产品,合适自己的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第二个原则是不要考虑表面的价格,
有的课程价格低廉但是价值不高,浪费的时间是没有计算进去的,而且质量不好的知识让你走不少弯路,所以我们要学会筛选,选择值得依赖的知识产品,然后让你投入的金钱和时间放大来回报于你。
3.第三个原则是不要把选择知识产品当购物而是当做选老师学习
选择一个好老师非常重要,师傅领进门这一步非常关键。
四、选择知识产品四个陷阱
1.学习很多却从未努力。
很多人参加了很多的学习,但是都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多学而不精,陷入了假性的努力当中,或者只是被动的学习,听了学了当刻觉得很有用,听后就很快忘记了,没有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内化去实践,效果自然也是不好的
2.刚入门就以为精通了
我们有时候可以简单的复述学习到的内容,但是从来都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去实践过,就以为自己是精通了,我们应该随时保持空杯心态,多和领域的朋友交流切磋,同时保持空杯心态才能保证自己吸收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3.掌握了大量干货高级技巧。
我们常常喜欢收藏,收藏了很多高大上的模型工具方法,但落到自己时却不会用,或者根本就用不上。
4.强调输出却造成知识的僵化。
前面也说到了输出,但作者提出当我们把一个观点讲出来的时候就会倾向认为他是对的,所以我们输出的时候,最好实践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个回事,对自己输出的东西保持批判精神,比如我自己写公众号,现在回看自己以前的观点,会发生不少的变化,思维在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