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yùe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大象就是道。在《老子》文本里,类似的表达还有:大音,大方,大器等。一个名词前加一个大字,往往带有某种“道”的意味。
大象可以执吗?不可以,大象无形,怎么执!这里的“执”是遵道而行的意思,自觉地顺应道。
天下往。如果你自觉地顺应道,则天下往归之。跟第39章“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是一个意思。
甲骨文的“往”字从之从王,之王就是去到王那里,归于王的意思。
往而不害,安平泰。这句话可以拆开来重新组合:往而不害,往而安,往而平,往而泰。归到王那里王不加害,大家一起过着安宁、平和、通泰的生活。不害是安平泰的原因。不害就是不折腾,无为的意思。
乐与饵,过客止。人们听到了音乐,看见了美食,就会停下脚步。“过客”这两个字很值得玩味,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在浩渺的宇宙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什么东西让你暂时停下了脚步?你是无意识地被动停留呢?还是有觉知地主动停留?是行走构建了你的人生?还是停留构建了你的人生?
往来皆过客,何曾有归人。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相比起音乐美食,道是淡而无味的,既不能悦其目,也不能娱其耳。
道之于万物,就像水之于茶,水无味,但能显茶味。道是乐与饵背后的那个东西。
用之不足既。怎么用也用不完。跟第6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一个意思。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既与即的意思正好相对,即是进食中,既是吃完了,脸转过去了。
这一章读起来象一首诗,意味深长,也有点儿飘渺,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吗?
老子告诉我们生命有两个层次:乐与饵的层次,和道的层次。
乐与饵,我所欲也,然而有形有象的东西都符合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终有厌足的时候。于是就会陷入叔本华所描述的怪圈:得不到,痛苦;得到了,无聊与空虚。
挣脱这个怪圈就是要找到那个用之不足既的东西,那个让你进入正反馈循环的东西,那就是道,你自己的道,你的生命力的源泉。
乐与饵是不是不好的东西呢?肯定不是。道不是抽象的东西,道就藏在乐与饵的背面。乐与饵是生命的浅层,如果你止步于此,生命将缺乏深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与饵确实会是生命的障碍。
但同时乐与饵也有巨大的功用。
菩萨化导众生,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不都是乐与饵么。
《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没有乐与饵,招生都招不到,还怎么传道呢?没有乐与饵,你的“干货”必定枯燥无味,听众自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果你是一名教练,你的乐与饵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