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分两种。一种是有deadline的,而另一种则是没有的。
前者,在你快到截止日期时,如果不能完成既定任务会有严重后果的话,你则会被迫用出超额的努力来完成它。当然,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成果会很糟糕。你是不是想起那些熬夜喝咖啡赶作业的日子了?然后被老师打回来重写,或者运气好点那个及格分?
后者,则没有截止日期,比如健身,创业,还有我们很想做的“戒掉拖延症”。这些大都是你想做,但是不做也不会对现实造成太大负面影响的“理想”。然而事实上这些理想也是有一个终极deadline的,那就是生命的尽头。也就是说,它们有很长的时间让你去做,但是因为你看上去离生命尽头还挺遥远的,便不会有紧迫感。而如果到年老力衰的时候,你再想“用出超额的努力来完成它”,恐怕就是有心无力了。毕竟年轻时才有透支身体的能力,当然我并不赞成。
这时我想到海伦凯勒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所以震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弦,就是因为让我们提前想象到了生命的终点时,会是怎样一番感觉。我们会发现现实中一些追名逐利,斤斤计较的事情,放在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并没有我们原以为的那么重要。体验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再回到拖延症这个话题。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很多时候就是开小差,打游戏,听音乐,聊天,看视频等等去了。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喜欢“简单的快乐”,也就是触手可及的,容易感知的愉悦。这点和我们的原始动物性有关。
因此,要想克制拖延症,其实就是我们要和本能做斗争。而本能是不可能磨灭的,所以拖延症只能克制,而不能彻底消灭。明确这一点,我们对拖延症就不用那么抵制、畏惧,因为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天性。在承认它的存在后,我们就可以对它温柔一点,下面我想到三个方案。
第一个,就是在拖延的期间,尽量多去回忆你要做的事。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这样有可能会跳跃性地得到意想不到的灵感,然后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实际着手时提供帮助。
第二个,就是把一个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并给每个小目标定下deadline。及时完成了,我们要给自己奖励,比如下一顿可以买点好吃的。完成不了,则要给自己惩罚,比如下一顿只能啃面包。当然还可以借助外物,比如健身的话,每天在你的微博上坚持打卡,甚至发朋友圈,形成一种好的习惯。
第三个,就是从思想的根源上去改变。我们要明白前面所说的“体验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发自内心地感恩现在所拥有的生命意识,然后有意识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尽可能让自己的生命多去体验,思考,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改变人类世界的那些伟大科学家,众所周知的如霍金、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身体层面的快乐和痛感都早已无法阻止他们思维的跳跃。当你觉醒这种源自生命的自知,才能够克制同样来自生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