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规律者昌,逆规律者亡”,课堂要尊重它“成长”的规律。
尊重课堂的成长规律,关键是尊重学生成才的规律,要让学生了解学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确定学习强度,从而实现高效学习。我们一直提倡的高效课堂,具体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针对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条规律:1.学生的进步、成长不是匀速的、直线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酝酿期。2.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进行课改,搞小组教学,新教育等等,很多老师不认可,觉得在刚开始用的时候耽误时间,本来一节课能讲完的知识,却需要两节甚至三节来完成,课堂太乱,没条理等等。其实,我们现在所进行的课堂是为学生后来的勃发奠定基础的,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的时期内,学生的进步自然可以显而易见。我有明显的感觉,我在培养这两届学生中,七八年级不太明显,但是到了九年级,忽然间看到了他们的较大的进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课改中学会课改,只有敢于去做,才能看到奇迹的出现。
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进行专治,打个比方,假如让医生把一群人放在一起进行诊治,大家觉得治疗效果会怎样?这未免太滑稽了,但是我们的班级呢?那么多有个性的孩子集合到一个班级里,我们能一刀切的进行教育么?孩子的思维是不同的,考虑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讲到《窗》那一课,来探讨靠窗病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其实大部分学生的答案就是他是一位善良的人,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说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要不然他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外边美丽的景象。所以,课堂是活的,孩子们的思想更是活的,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不能顽固自己的思维,做一个思想知识的禁锢者!要不然,太多孩子的思维会被我们活活扼杀。其实,在学生听课的时候,当“主窗口”在注视某一现象时,其它“次窗口”并没有关闭。这就是我们正上课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窗口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常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学生大都做不到,因为外界的好奇,能够点燃他们注意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了解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诱因所在,制定适合于他们脚的鞋,课堂活动多样化,摈弃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专门的研究表明,就算一位老师讲得很好,学生顶多坚持20分钟,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怎么做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忽然有一天,外边飘起了鹅毛大雪,大雪的吸引的确比老师的课有趣多了,那么我就及时调整了课堂,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外边观察雪,然后上了一节作文课!通过实地观察,学生的作文真的比想象的好多了。另外,对于课堂设计,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课堂,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触及到了小组教学,小组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基点,课堂该怎么上,您怎么想的?
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一项实验:让两组学生同时学习,一个带着目标,一个不带目标,学习结果,带着目标学习的小组远远高于不带学习目标学习的小组,所以,课堂需要目标的引领。对学生进行远大目标的培养,然后再着重于近期目标,最后再细化为课堂目标,然后了解大目标中的子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就会促进大目标的完成。比如有的老师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一上课就说:“大家抓紧复习吧!”然后乱麻缴枪,复习啥的都有,啥状态的都有,结果老是考试分数不太理想。其实这是必然,原因是这位老师就不会运用小目标。我平时在复习的时候,习惯于领着孩子复习。前十分钟背课下注释,十分钟后提问检查,然后再给五分钟背诗文,再检查等等,一节课下来,学习非常紧张,还安排学生全体起立,背完后就坐下,眼看着一个个都坐下了,其它不好好背的学生也感到了压力的存在,就赶紧背,课堂是紧张的,我觉得应该也是高效的。今天读了这本书上的内容,觉得与自己的经验相吻合,感觉欣慰多了。
登山能否登上山顶,关键不在山有多高,有多险,而在于通向山顶的台阶有多高,有多险。纵使是险峻的山峰,处处是悬崖峭壁,只要有合适的台阶,登顶也不是难事,而哪怕是一座小小的山丘,如果台阶过于陡峭,跨度过大,登山者也只能是“望洋兴叹”,给他们一个台阶,给他们一个扶手,孩子们就能沿着台阶而上,逐步走上更高的山顶,饱览山顶美景!
尊重课堂成长规律,孩子的成长不再是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