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与韩愈关系探微

权德舆与韩愈关系探微

段承校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收稿日期: 2000- 02- 26

作者简介: 段承校 ( 1963- ) ,男 ,湖南黔阳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 权德舆;韩愈 ;文坛盟主;交游关系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考察了权德舆、韩愈两位中唐前后相续的文坛盟主的关系。认为: 虽然权、韩存在诸多交游的时空条件和思想基础 ,但终未见有文字上的往返 ,这反映了以权德舆为首的贞元后期的文人群体 ,重清检礼法 ,不与或少与浮薄、躁进的进士新贵来往的人事交往关系。其中既有政局变更的原因 ,也有艺术追求、人生意趣的不同等方面的因素。显露出中唐新旧交替文人代际间转换关系: 文坛新秀既保持着对前辈们的应有尊敬 ,也在不断地突出前辈的牢笼 ,为树立起自己的门庭大胆地拓展着。

1 引论

权德舆和韩愈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前后相继的两代文坛盟主 ,为中唐诗歌的繁荣和古文运动的展开各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权德舆生于肃宗乾元二年 ( 759) ,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 ( 818)八月 ,享年六十岁。韩愈生于代宗大历三年 ( 768) ,卒于穆宗长庆四年 ( 824)十二月 ,享年五十七岁。权长韩十岁。就其生活的时代来说 ,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人 ,但权成名远远早于韩。 

权德舆从贞元八年 ( 792)入朝为官开始 ,至元和十一年 ( 816)末出镇兴元府 ,“元和以来 ,贞元而下 ,阁下主文之盟 ,余二十年矣。” [1] (元稹《上兴元权尚书启》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坛盟主 ,通行的文学史论著几乎很少叙及 ,只有蒋寅先生的《大历诗人研究》 (中华书局 1995年版 )曾给予过比较客观的评价。笔者曾于 1994年撰写过学位论文—— 《权载之文集校正前言及权德舆事迹系年考证》 ,与蒋寅先生持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韩愈在中唐文坛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世所公认 ,兹不赘述。然而 ,这两位前后相继的文坛盟主 ,从时空交游的可能性及为文倾向极为相似方面 ,两代文坛盟主之间都应有广泛的交游唱酬。权氏于贞元末连续三次典贡举 ,韩愈通过陆参与权氏的关系举荐人才 ,先后及第者达九人 ,为一时之盛选。当权氏在元和五年 ( 810)九月出任宰相时 ,韩愈高唱: “昨闻诏书下 ,权公作邦桢。文人得其职 ,文道当大行。” [2] (《燕河南府秀才》 )看来 ,韩愈对权氏的“文人”身份及“文道”当是首肯的。权氏卒后 ,韩为其撰墓碑。权氏在为文倾向上曾深得古文家柳冕的推许。 

诸多迹象表明 ,权、韩之间应该有比较多的交游唱和 ,却成了“道相同却不相谋”的文坛奇怪现象。关于此一问题 ,自古迄今似未有人论及 ,但是对这一问题的清理 ,能为我们揭示出中唐文坛诗人群体代际间新老交替的一些微妙现象 ,故不揣谫陋 ,略呈浅见 ,就教于方家时贤。2 两则诗文的辩证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权、韩交往的最早记载是《权载之文集》卷三四《左卫胄曹许君诗集序》 (此序集中缺 ,补刻于集后 ,又见于《文苑英华》和卷三《和韩侍御白发》 ) ,但这一文一诗所反映的内容显然与韩愈无关。权序云: “有许氏子者名经邦 ,字某。……寡不交当世 ,故知之者希。惟昌黎韩愈 ,泰山羊滔最为友善。羊既物化 ,韩为江西从事。今年余役于钟陵 ,而君去世之三岁也。文行实录皆得之于韩。”但此序中的“昌黎韩愈”不是后世通称的“韩昌黎”。 

此序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已疑之 ,然未得确论 ,兹辨证如下:

首先 ,考权德舆事迹 ,一生有两次在江西钟陵 ,一是建中二年 ( 781)以扬州盐铁巡院包佶之使役于江西钟陵 ,一是于贞元二年 ( 786)应江西使府李兼之辟从事于钟陵 ,至贞元五年丁母忧回润州丹阳旧居 ,期间权氏一直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幕府从事 (以上及以下所述权氏事迹并依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之《权德舆年谱稿》 )。韩愈于建中贞元二年间随嫂郑夫人避北方战事 ,避居宣城“别业”。韩愈《欧阳生哀辞》云: “建中贞元间 ,余就食江南。”贞元二年秋北上河中府 ,三年始至京师。(洪兴祖《韩子年谱》 )因此 ,权、韩不可能在江西洪州府见面。

其次 ,也是最有力的证据 ,就是韩愈的夫子自道—— 《新修滕王阁记》。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 ( 820)初 ,韩为江西袁州刺史时 ,应江西观察使王仲舒之请而写的。是时权德舆已去世两年。尤可注意者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一文中 ,反复再三强调自己无缘一睹天下之胜—— 滕王阁 ,即使在任袁州刺史时 ,也不曾假公以遂观览。故此足以证明权序中所说曾从事于江西的“昌黎韩愈”不是后世通称的“韩昌黎”。那么又是谁呢? 由于史料的阙如 ,不能详考。可能是曾任开封尉、韩愈的堂兄韩俞 ,后世刻书不详察而误将“俞”刻成“愈”。彭叔夏之惑可得解矣。

现在再来辨证《和韩侍御白发》诗中的韩侍御是不是“韩愈”。霍旭东校点《权德舆诗集》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月版 )径谓“韩侍御: 即韩愈。韩原诗已佚” ,直是妄断 ,不足为据。按 ,侍御在唐代是监察御史的省称。韩愈是贞元十九年 ( 803)与柳宗元、刘禹锡一起在京师任监察御史的 ,所谓“同官尽才俊”是也。而权诗云: “白发今朝见 ,虚斋晓镜清。乍分霜简色 ,微映铁冠生。幕下多能事 ,周行挹令名。流年未可叹 ,正遇泰阶平。”既云: “幕下” ,当是指使府之幕。而且权诗编在卷三的前半部分 ,该部分的诗均是作于江南闲处或是从事江西使府的作品。所以笔者疑此韩侍御即是前引权序所说的“昌黎韩俞” ,侍御则为幕府从事所带的宪职。辨证了这两则诗文 ,就可以断定权、韩在建元至贞元八年权氏入朝为官前不曾谋面于江南。

3 交游的机缘

如果说权、韩在建中及贞元初缺乏交往的时空条件的话 ,那么自贞元八年权氏入朝为官开始 ,在京师长安是有许多交游的机会的。贞元七年 ( 791)冬 ,德宗诏书征权氏为太常博士 ,八年正月抵京莅任 ,举浙江东道义胜军副使陆参自代。时韩愈正在京师应进士举 ,及第 ,同登科者李观、李绛、崔群、王涯、欧阳詹等 ,“皆天下选 ,时称龙虎榜。[3 ] (《新唐书》卷二 三《欧阳詹传》 )韩愈及第得到过古文家梁肃和崔元翰的援引。是年陆贽典贡举 ,梁肃通榜。梁肃与权氏可是世交 ,德舆母之墓铭即为梁肃所撰。[4] (见《全唐文》卷五二一 )之后至贞元十八年( 802)十月 ,权氏真拜礼部侍郎止 ,历任左补阙、起居舍人并知制诰、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 ;知制诰达八年之久。《旧唐书》本传称: “德舆居西掖八年 ,期间独掌者数岁。” [5]对于唐代文人来说 ,这可是荣耀至极的仕履 ,为支撑起权氏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 ,后世的文学研究者们轻视此类制诰等应用性文字和应制之作 ,极不情愿承认此类文人的地位 ,并一次次改写文学史的排行榜。 

行人寒士的苦吟哀鸣 ,总能在后世的读解过程中找到共鸣者。于是宗主和附和者的次序被颠倒了 ,盟主退居二线 ,寒士的歌吟代替了庙堂文学、台阁体 ,成了文学史反复述写的主流作家。可文学史的原生状态并未像我们今天所读解的那样。占据文坛盟主地位的乃是那些从容应对 ,代君拟言 ,揄扬士人 ,臧否人物的“文人” ,而这样的“文人” ,由于各种原因 ,是为当时士人所普遍认同和仰羡的。韩愈能树立起自己的门庭 ,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走着前辈的老路 ,只不过坎坷的程度不同而已。

韩愈从贞元二年秋北上宦游 ,至贞元十二年秋入汴州董晋幕 ,期间是“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6] (《韩昌黎文集》卷三《上宰相书》 )韩愈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 ,有机会和权德舆见面。从贞元十二年秋至十七年秋冬间韩愈入朝为国子监四门馆博士止 ,韩是在董晋及张建封幕府中渡过的。其中贞元十五年冬 ,奉府主之命一起“朝正于京师” ,与张彻同行。十六年春“朝正”毕归徐州。值得注意的是: 权氏的好友许孟容曾与韩同在张建封幕中。《旧唐书》张建封传称: “在彭城十年 ,军州称理 ,又礼贤下士 ,文士如许孟容、韩愈皆为之从事。” [5]权、韩关系最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贞元十七年、十八年两人的行迹。十七年冬权氏以中书舍人权知贡举 ,陆参通榜。

韩愈向陆参举荐尉迟汾、侯云长、沈杞、李翊 (十八年登科 );侯喜 (十九年登科 ) ;李绅、张后余、张 亦于元和初登第。贞元十八、十九、二十一年均为权氏典贡举 (其二十年停举一次 )。韩愈举荐人才之多 ,命中率之高 ,为有唐一代少有之现象。陆参与权、韩关系都不错。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云: “执事好贤乐善 ,孜孜以荐进良士 ,明白是非为己任 ,方今天下一人而已。愈之获幸左右 ,其足迹接于门墙之间 ,升乎堂而望乎室者 ,亦将一年于今矣。” [6]十八年春 ,陆参出刺歙州 ,权、韩二人均有诗序相送。参未到任即卒于洛阳 ,十九年韩作祭诗 ,权作墓志。(韩愈有《送陆歙州诗》和《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 [2]; 权德舆有《送歙州陆使君员外赴任序》和《歙州刺史陆公墓志铭》 )可是在他们的赠诗送序中 ,连兼呈之类的礼节性文字都没有。在韩举荐的人才中 ,有他的侄女婿张彻 ,才学出众 ,却未能金榜题名 ,个中是否能透露出有关权、韩关系的一些消息呢?

贞元十九年春 ,权、韩又同有送文畅上人的诗及序。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云: “浮屠文畅喜文章。……贞元十九春 ,将行东南 ,柳君宗元为之请。” [6]权诗见权集卷四。柳宗元贞元九年进士登第 ,曾以所业文字干谒过权德舆柳宗元及第 ,当与权氏的荐引不无关系。[7 ] (《柳宗元集》卷三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 )宗元为文畅师请韩序 ,为其请权诗或亦在情理之中。是时白居易、刘禹锡俱在京师。权集卷二有《奉和 州刘大夫麦秋出师遮虏有怀中朝亲故》 ;白居易有《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 (白集卷一三 )。权、白二人的诗均是和 坊丹延节度使刘公济的。此刘公济便是刘禹锡的从叔。[8] (《全唐诗》卷三六二《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 )刘禹锡曾于贞元九年献书权德舆 , [4] (《全唐文》卷六 三刘禹锡《献权舍人书》 )并与柳宗元一起及进士第。

综上 ,贞元末期 ,文坛盟主权德舆与新秀们云集京师 ,为一时盛事 ,可是不久即因政局的新旧交替 ,文坛新人相继被黜出京师。

贞元末元和初 ,德宗崩 ,顺宗继位 ,太子 (宪宗 )监国 ,政局异常动荡 ,德宗皇帝的权力集团迅速集结在新太子的周围与顺宗权力集团 (以王叔文、王 为代表 )展开了殊死的权力斗争。[9 ]韩愈于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令。阳山之贬 ,韩怀疑是因为刘、柳泄漏了自己的言语。虽然后世的研究者一再为刘、柳辩解 ,但当时政局变更的状况不能不使人相信韩愈的怀疑是有道理的。权力集团的聚散 ,往往与诗人的个人品格没有直接的联系 ,我们不必为刘、柳讳莫如深 ,因为刘、柳信结在二王周围冀图腾达是不争的史实。

韩愈贬谪后 ,权氏凭借其从政的经验 ,不介入权力之争 ,仍能固位于朝。贞元二十一年 ( 805)权氏放榜 ,进士及第者有李宗闵、牛僧儒、杨嗣复、窦参、刘述古等。元和元年 ( 806)六月 ,韩被诏权知国子监博士 ,至元和二年正月“求分司东都”止 ,再次为权、韩交往创造了时空条件 ,但终不见有交游唱和之作。此间韩愈有《上兵部李侍郎书》 ,希求汲引 ;权氏有《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 ,此李侍郎据严耕望先生《唐仆尚丞郎表》考证 ,即是李巽 ,曾和权氏相继为户部、兵部侍郎。元和六年 ( 811)七月 ,韩愈由河南令调任兵部职方员外郎 ,两代文坛盟主再次聚首京师。是时权氏于元和五年 ( 810)八月至八年 ( 813)正月在宰相任上。

如果说以前是因为权德舆官位不高 ,尚不能影响决策者的话 ,此时权氏可是直接参与中枢决策的人物了;凭韩愈的个性 ,史书上称为奸佞小人的李实 ,尚且能上书求汲引 ,此时权、韩更应有文字上的往还; 更何况权氏虽从政圆滑 ,但总还没有什么劣迹吧? 其时同为宰相的有李吉甫、李绛。李绛为韩愈的“同年”。韩于元和七年十二月作有《石鼎联句诗序》 ,对执政颇有讥刺。被讥刺者当中 ,权氏恐怕是难逃干系的。《新唐书》本传称: “是时帝切于治 ,事臣细悉责宰相。吉甫、绛议论不能无持异 ,至帝前遽言亟辩 ,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 ,坐是罢为本官。” [3 ]便是明证。

元和八年 ( 813)七月权氏出为东都留守 ,九年十月以后回京师改任太常卿、刑部尚书等职 ,十一年 ( 816)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 ;十三年 ( 818)八月以疾诏许归阙 ,卒于道。两代文坛盟主之间终究没有留下什么佳话 ,以致老死不相往来地划上了句号。

4 道相同不相谋

以上从时空条件上探讨权、韩存在往返的可能性 ,但如果仅停留在时空层面上尚不足以使人费解 ,因为在唐代诗人群体中 ,有些诗人即使有交游的时空条件也并不来往 (个中或许因诗文的遗失 ,后人不得而知 ,但尽作如是观恐不妥 ) ;有时由于政局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文士间还相互攻讦 ,以致卷入残酷的权力斗争 ,中唐后期的“牛李党争”便是世人皆知的例子。不过就权、韩之间的关系而言 ,他们不仅是前后相继的文坛盟主 ,而且在为文倾向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特别是各自从自己所处的地位为中唐儒学的复兴 ,为推进古文运动的展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韩愈在这方面的作用 ,学界已有相当多的论述 ,兹不赘引。以下就权德舆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作用谈点看法 ,以期展示权、韩“道相同不相谋”的关系。

权德舆在中唐古文运动的展开过程中 ,是一个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的人物。虽然他的古文创作成就不及韩、柳 ,既便如此 ,权氏的《两汉辨亡论》等文当亦是中唐古文创作的扛鼎之作 ,他的理论主张和对中唐文学的贡献是我们不应忽视的重要内容。

首先 ,从权氏与前期古文家的交往来看 ,他接受了前辈们的影响。权氏从小聪慧过人 ,其父权皋为天宝间名士 ,安史乱后 ,避地江东 ,与古文运动的早期作家李华、柳识、独孤及为莫逆之交 ,德舆以师辈事之。权皋卒后李华为撰墓表。梁肃为德舆母撰写过墓志铭 ,称德舆“十五文章知名”。德舆曾游学于独孤及门下 ,独孤及卒后 ,他撰有《祭独孤常州文》 ,称“志学之岁 ,伏谒于郡斋”。与柳冕也有较深的交往 ,在德舆任礼部侍郎典贡举期间 ,书信往返 ,纵论为文取士之道。韩、柳等后期古文家多出生在李华、萧颖士、独孤及、贾至等去世之后或他们去世时韩、柳等尚为童稚年龄 ,在交游关系上没有或不可能存在直接的接触。柳冕寿考略长 ,但位卑言轻 ,谪居福州 ,故而“小子虽欲复古 ,力不足也” (见权集附刻柳冕书 )。因此在韩、柳崛起于文坛之前 ,柳冕、权德舆、崔元翰等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或可称为中期古文家。而其间权德舆凭借其才学及职事日重的政治地位 ,擢拔人才 ,倡导学风文风 ,为韩、柳的入主文坛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 ,从权德舆的理论主张来看 ,两代古文家理论的相似或相近完全能说明权、韩是同道。权氏的复古通变、 “言而蕴道” (《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 )、“舒愤满” (《司徒张公集序》 )、“尚气尚理”、“有简有通” (《醉说》 )的文论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前期古文家的理论主张 ,也直接启发了韩、柳等人。尤可注意者 ,权氏久处权衡 ,操士子命运之柄 ,其理论主张和为文倾向有模范士子的作用 ,韩、柳岂可同日而语? 也正因为权氏有如此趣味 ,经韩愈举荐的人才频频及第。在权氏出任宰相时 ,韩愈高呼“文人得其道 ,文道当大行”。看来 ,韩愈对权氏其文其道当是首肯的。

权氏在儒学复兴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他在答柳冕的书信中说: “是以半年以来忝考对策 ,不访名物 ,不征隐奥 ,求通理而已 ,求辨惑而已。”希望“他时有通识懿文可以持重不迁者 ,而不尽在于龌龊科第也”。求通理辨惑正是中唐儒学摈弃章句注疏之学 ,注重义理之学的重要体现。所以 ,柳冕称赞道: “阁下因从容启明主 ,稍革其弊。” (权集卷四一权、柳往返书信 )但作为典贡举的礼部侍郎 ,权德舆既要改革考试内容 ,又不可能走得太远 ,担心“倘有司率情 ,下上其手 ,既失其末 ,又不得其本。” (同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又是调和了当时两派意见的 ,同时也是其受训于前期古文家又深染于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的考察 ,我们认为权、韩两人既存在交游的时空条件 ,在古文运动中又是志同道合者 ,但缘何没有留下交游唱酬的文字呢? 以下作些未敢自是的原因分析。

5 原因试析

比较权、韩两人的生平仕履 ,权德舆自入朝为官 ,仕途一直比较顺利 ,直至位居宰辅。而人生偃蹇的韩愈 ,造请权要 ,从事幕府 ,贬谪蛮荒 ,诸多人生的不幸 ,均未见韩愈希求职事日重的权德舆的汲引。虽个中原因或许可以用诗文的遗失来解释 ,但就现存的权集、韩集来看 ,如果遗失的都是反映两人间交游的诗文 ,可能性不大;况且就权集目前的规模及《文苑英华》编录权集之完整程度来看 ,权氏的诗文亡佚不会很多 (至于权氏《制集》五十卷的佚失与此论题关系甚微 ,故不置论 )。即便亡佚了一些 ,总该留下蛛丝马迹。为什么会造成权、韩关系的这种局面呢? 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 ,如果我们将权德舆的交游和韩愈的交游情况进行排比 ,便会发现与权德舆交游的多是具有操守气节的礼法之士。他们重清检礼仪 ,鄙视世俗无行文人。相比之下 ,韩愈虽重儒术 ,倡儒学 ,明道统 ,但就其交游来说 ,为了达到目的 ,积极干谒 ,不避流俗。在韩愈的人生仕履中 ,虽亦不乏傲骨特立之举 ,但纵观他的行事 ,有一些行为是为当时有操守的士人所不齿的。如与宦官监军俱文珍的交往 ,干谒权幸李实等。虽然后世研究者喜欢为尊者讳 ,一再为其辩解 ,但史实昭昭 ,恐怕是难以抹去的。裴延龄于贞元八年、九年判度支 ,巧取豪夺 ,媚上固宠 ,深得好猜忌、喜聚财的德宗皇帝宠幸 ,权倾朝野。 

权德舆两次上疏论裴之奸佞 ,不宜判度支。与权氏关系密切的如王仲舒、阳城、冯伉、陈京、张荐、杨于陵、许孟容等 ,多为有节操峻直、重礼法的朝士。陈京、张荐合力共劾权相卢杞 ,致其不复启用。贞元末京兆尹李实恃宠弄权 ,朝士多曲附之 (其中有韩愈 ) ,许孟容、杨于陵不媚附 ,以致改官。《旧唐书》李实本传云: “前岁权德舆为礼部侍郎 ,实托私荐士 ,不能如意 ,后遂大录二十人 ,迫德舆曰: `可依此第之 ,不尔 ,必出外官 ,悔无及也。’ 德舆虽不从 ,然颇惧其巫奏。” [5]相反 ,韩愈所荐的人才 ,多数在权氏典贡举期间及第。虽然韩愈在《顺宗实录》中对李实颇多贬抑之辞 ,但那时李实事已败露 ,作为史馆修撰 ,秉笔直书是他的职责。联系韩曾有上李实求汲引书 ,后又被贬阳山令 ,或未得李实援救之力 ,此时书之于实录 ,未免有些落井下石的泄愤之嫌。

其次 ,如果说权、韩关系在贞元后期韩愈入朝为官之前缺乏交游的时空条件的话 ,那么贞元后期至元和时期权、韩的不相往来 ,便是权德舆有意在回避与浮薄、躁进的进士文人的交往。一方面是他久历宦海 ,圆通世故的体现 ,同时也说明他持操守、轻浮薄的人生意趣。考察权德舆贞元后期及元和年间的唱和作品 ,其交往的士人除了从事江西幕府结下的旧交外 ,大多是在朝为官的同僚 ,唱和的作品也多是奉和应酬的礼节性文字 ,甚或是一些矜博炫才的游戏之作 ,与时事朝政绝少联系。事实也证明了作为一个练达的封建官僚的权德舆的处世之道 ,为其避免了诸多人生不幸。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 ,柳宗元、刘禹锡或即因为权氏的荐引得以及第 ,但在权集中我们只发现权氏送刘禹锡及第后省亲的序—— 《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见省序》。据刘的献书 ,刘在儿童时即蒙权氏“见器”。贞元末 ,柳、刘相继加入王叔文集团。牛僧儒、李宗闵本为权氏门生 ,元和三年对策直指执政李吉甫之过 ,从此播下中唐后期牛李党争的祸根。[10 ]均未见权氏卷入进去。权氏深谙朝章故事 ,有意避开与新士子的瓜葛 ,这是他从政艺术的最佳注脚。

第三 ,权、韩缺乏交往 ,与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自信自负的个性特征也不无关系。以韩、柳为代表的后期古文家 ,在继承前期艺术家传统的基础上 ,由于他们强烈的超越前人的意识 ,走出了一条有继承又有创新的道路。科举的难及、宦海的浮沉、种种人生的坎坷 ,使他们的创作有“尚奇”、“逐怪”、求新的艺术倾向。相比之下 ,权德舆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继承而较少创新 ,特别是他的后期创作 ,已将诗文的写作当作交际的工具。优游闲雅的宴饮奉和之作就像他那四平八稳的从政风度一样毫无生气 ,这与在诗文中极力载道、干世、表现个人愤满、鸣不平的韩、柳等人的创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韩愈虽曾投谒权贵 ,汲汲于进取 ,但对自己的才华却是相当自负的 ,与之交往颇不容易。李翱曾说: “如兄者颇亦好贤 ,必须甚有文章 ,兼能附己 ,顺我之欲 ,则汲汲孜孜 ,无所爱惜 ,引拔之矣;如或力不足 ,则分食以食之 ,无不至矣。” [4] (《全唐文》卷六三五《答韩侍郎书》 )韩愈在为权德舆撰的墓碑中 ,于其人品多有褒扬之辞 ,如: “为朝德首 ,行世师之。”“无党无私 ,举世莫疵。”而于其创作成就仅许之“公既以能为文辞擅声于朝 ,多铭卿大夫功德” ,“文世师之” [6]这样一些笼统的评价。看来 ,韩愈等文坛新秀们 ,虽然对前辈保持着应有的尊敬和企羡 ,但要继续认同其作为自己这一代新人的盟主地位 ,恐怕是很难的。 

《唐国史补》卷中曰: “权相为舍人 ,以闻望自处 ,尝语同僚曰: `未尝以科第为资’ 。” [11]所谓“以闻望自处” ,显然是权德舆对自我的社会阶层定位 ,将自己区别于进士新贵。权氏家族虽不是山东世家礼法大族 ,其父权皋天宝年间也是以进士及第 ,但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立之举足以让权德舆炫耀于士林间 (此举确实让他受益匪浅 ) ,所以权德舆谨守清检礼法 ,自异于浮薄躁进的中唐新贵。“未尝以科第为资”云云 ,也显露出自己身不由科第而能挤身掖垣 ,望处于文林的自负心态。 

权德舆长韩愈十岁 ,贞元八年入京师 ,不出二年即知制诰;韩于贞元八年及进士第 ,亦已颇具文名 ,在这种情况下 ,如韩不肯屈尊谒见权德舆 ,自负的权德舆恐亦没有主动谒见之理。因此 ,虽屡有机缘使两代文坛盟主聚首纵论为文之道 ,但终究没有为后世留下美谈 ,个中深层原因尚俟乎博雅君子。

[参 考 文 献 ]

[1 ] 冀勤. 元稹集外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2 ] 钱仲联.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4.

[3 ] 欧阳修. 新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4 ] 董诰. 全唐文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5 ] 刘 . 旧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6 ] 马其昶. 韩昌黎文集校注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7 ] 吴文治. 柳宗元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8 ] 彭定求. 全唐诗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9 ] 黄永年. 所谓“永贞革新” [ J ]. 青海社会科学 , 1986, ( 5) .

[10 ]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7.

[11 ] 李肇. 唐国史补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5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43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3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6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76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权德舆(759-818年),字载之,陇西略阳(天水秦安县)人。唐德宗、宪宗时期朝廷重臣。 权德舆祖先是殷武丁的后人...
    愚人码头1037阅读 576评论 0 3
  • 枯木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 【唐】权德舆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
    榆木斋阅读 1,292评论 2 12
  • 权德舆墓碑记 ——唐故相权公墓碑 韩愈 【原文】唐之元和六年,其相曰权公,讳德舆,字载之。其本出自殷帝武丁,武丁之...
    中华权氏阅读 1,330评论 0 0
  •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原籍天水略阳,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戴叔倫同时代人,...
    读史一得阅读 756评论 0 1
  • 韩孟诗派是出现在中唐的贞元、元和、长庆这四五十多年中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主要人物有韩愈、孟郊、卢仝、李贺、贾岛等人,...
    宣光照明阅读 3,1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