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说成长是为了自己,但通过提问看到大多还是偏向解决孩子的问题,但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伙伴回到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扩容。不再围绕着事转来转去。也越来越自在。特别高兴。
偶尔产生一念~怎么学了这么多还用不出来时,另一个念就出来提醒自己,成长是一个过程,心也就安稳下来。
认知,心的认知。认同了那些正念,就可以做到一念之转了,心也就大了,事也就小了。
我会对自己“说”,你看大家对发生的事越来越接受,情绪是信使,凡事发生必有恩典……大家越来越认同这些话时,他们也越来越平静,也更有心力去应对。这是多好的事呀!学会给自我肯定[调皮]
学习,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过程,接受他人的过程。不是改变他人,是影响他人影响自己的旅程。
周末和一家长谈孩子,孩子是风向型,有一个表现是对周围很多都感兴趣,所以也就体现出不定和多变的特点,有些拖拉磨蹭的现象。开始父亲很紧张,认为不好。当通过绘画和日常表现给其说清楚这就是他,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合理的要求与期待。又强调了风向的好。孩子父亲不焦虑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一定也有不好。各种气质类型都有优劣。所以不能只要某一气质类型的好,而不要坏。
如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去做一件事,那写作业就不要奢望孩子可以一鼓作气将作业写完,根据孩子特点把作业分块,时长适当。
接受不是不作为,是从对方的特点出发去引领。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所以大家通过孩子日常表现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孩子是怎样的人。有一个整体认知,不要把事情割裂来看。类似于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昨天的答疑,再结合@桂的群内 提问,给大家集中回应一个主题:对恐惧的恐惧。
先说关于恐惧,恐惧有三类,一类是恐惧的事情本身。
一类是恐惧事后的创伤。
一类是恐惧内在的恐惧。
很多时候,对一个人影响最大一般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后两者。就像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我一生中充满了可怕的灾难,而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
对于后两者,如何应对?在这里有几个心法,分享给大家:
心法一:恐惧是生命发展里的伴随,与他共处。
甚至恐惧都不是外在敌人,而是一种内在反应。换句话说,恐惧是每一个人精神世界里的底色。允许发生,与之共处!
心法二:动手去做是中和恐惧的最快方法,没有之一。
每当恐惧出现的时候,进入它,就是解决之道,就像走进黑暗才能见自光明。
你如果依然害怕,就让自己发抖,让颤抖发生,也要告诉黑暗:“你尽管做你的事,我就在这里。”
心法三:对恐惧的恐惧是对自身匮乏的提醒,感谢他。
对想象出来的恐惧又生出了更大的恐惧,这是对我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完整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醒,发自内心地感谢它!
当有一天,你会在每一种恐惧的背后找到宝藏,这样你才会变得更完整、更稳定、更丰富。
我发现自己吼孩子是因为内心恐惧,看到孩子生气的那一瞬间,我就恐惧焦虑,焦虑孩子怎么这样,以后咋办,从而自己先失控的吼起了孩子,吼了后又觉得哎怎么又失控了,于是失控就加剧了
请问,我可以怎么修正下这个很不好的恶习呢[抱拳][抱拳][抱拳][抱拳]
最近我发现,我的为人处世的症结都是在于有一种很深的恐惧,我在外面扎针灸也总是无比的恐惧(为这我还写过几次提问自答还是恐针[捂脸],不过稍微好点[呲牙]),跟她人把关系处糟糕了其实也是因为恐惧,焦虑和恐惧在我这里是一种模式[捂脸],可能恐惧是根本,一瞬而过的恐惧念头接下来就是焦虑。能给我指些方向吗,我今天晚上吼了孩子后才意识到要正式接纳这一飘而过的恐惧,并问问自己到底在恐惧啥呢,然后我就不知道可以怎么做了,接下来我继续专门在提问自答里写这个话题。
只是这种恐惧在孩子这里显得尤为明显些,怕他总是爱生气的习惯改不了,而很明显他的这种习惯是从我这里获得的
[抱拳][抱拳][抱拳] [撇嘴][抱拳][抱拳][抱拳]@海勇
昨天在武汉,等候朋友时,两位老人出现在我视线,引起了我的注意。阿姨双手提着买来的两大兜蔬菜,面无表情有力地走着,身旁的叔叔拿着一手杖,另一个手空着,通过观察却不是依赖手杖,看到叔叔身体笔直,步伐很稳,有能力帮助提一个袋子。
火车上,一个女孩要放行李,身高明显不足,当时旁边一个小伙子也在放行李,女孩子没有发出请求,而是自己在努力,最后把行李扔到了行李架。
示弱,温柔
你在生活中可以示弱和温柔么?
海勇,@王 刚看到大家的讨论,孩子当众这种表达方式无非两种原因:
一个是要获得关注认同。
一个是用攻击表达亲密。
先说第一个,获得关注认同是孩子内心里的一种本能需求,他要借助这种另类或者极端表达引起被看见、被赞美,懂得这点的家长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见和赞美。不懂的家长和老师就会很容易怼回去,或者批评,狠狠地批评甚至惩罚。
再说第二个,用攻击表达亲密,这是一种很深的爱,只是我们很多时候理解不了孩子,这种“攻击性亲密”不仅在孩子这里,在成人之间也很多。他们不会表达爱,所以就经常用挑剔、批评、指责来表达。懂得这一点的家长和教师,就会直接表达感谢孩子。
第二种的孩子,他们经常会陷入不被理解的孤独,经常感觉“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其实只是被不懂而已。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经常说,现在需要学习的不一定是孩子,而父母和老师。
海勇,关于这几天的答疑,给大家做一个点的集中反馈,是关于习惯性后悔的。
经常会有人习惯性后悔,甚至后悔上瘾,尤其是学习了以后经常陷入对过往的后悔中。但是我们是否感受过、思考过为什么总是会后悔?后悔也是一种情绪,那么这个情绪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号?
可能大概有几点:
一、逃避现实,滞留在过去时。
习惯性后悔的人,多少都有自我压抑、压抑自身功能的部分,总是回到过去和纠缠在过去本身,就像是回到一个避难所,只要在那里就不用面对眼前各种,毕竟相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过去的行为和发生更确定。
二、持续自恋,滞留在小我里。
相信自己只要回到过去,自己就是不一样,现在的现实就会不一样,于是就不断地用后悔推动幻想,原本就有这种能力,而且对于自己有这种能力坚信不疑。这本就是一种婴儿般自恋的一种表达,因为婴儿眼里是没有现实的。
三、享受自虐快感,滞留在疼痛中。
我们知道,后悔本身就会带出一种內隐的恨意,但是这个恨意不是对外而是对内的,这跟孩子的“划伤胳膊”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在用疼痛解决疼痛。
而在完整的自己这里,是允许自己后悔的,也允许后悔的助长结果自然生出来的。有三个点可以留意:
留意一:即便在后悔中,也能看到自己的所在空间:过去现在和将来;
留意二:即便在后悔中,也能看到自己的模样:小我自我和大我;
留意三:即便在后悔中,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悲伤宁静和喜悦。
与大家共勉!
关老师@桂田头脑擅长的把戏不是行动,而是在思,不是思过去就是思未来,在那里忙忙碌碌,停不下来。
但行动却迟迟难开始,总有很多理由。
做,不做,行,不行……
在那里不断演绎,就是难开始。
这个“演绎的”起个名字叫“小我,假我……”不是真我,大我……
人要思未来,要有计划,这个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即可,然后就是行动。
以心印心
对自己来讲即以行印心,以心印行。实质即知行合一,知道并且做到是真知,是真行,否则就不是真知真行,二者缺一不可。
知道一点就去做出一点,头脑知道却行不出来,口上说的和心所想又不一致,就是假大空。装饰了表面,却虚了内在。
不忘初心,做事行动前要过心里的关,心里的关还没有过去的话,很难行出来,强迫自己做出来也失了味道。大家的分享成攻的体验,心里这一关基本都是过了的。
行之前,让大家回到自己的心,回到自己内在,就是要对自己真实,扩容,扩的是心,要回到心,不要浮在表面。
内圣外王。不断和心去联结,去做功夫。
禅宗为何传到六祖就不再传,有一个原因就是讲法的人多,实修的人少。现在更是如此。听到某个“法”,心中很喜悦,收到了内核,心学到了,头脑同样学到了,头脑会更加灵活应用所学,但本质就是过去和未来,偶尔才当下。所以人生成长是做减法,不给头脑那么多理论。知一点行一点,知行合一。@桂
回答完毕
外境与内镜
外境都是来点拨我们,看我们还有哪些看不开,放不下,不适应……我们需要来调整自己,去看开,放下,适应……
自己是根源,是缘起,修心安心的着力点时时刻刻要放在自身。自己好了,外境也就好了,自己顺了,外境也就顺了。
我爱人昨日分享自己这一个多月在酒店干服务生的经历,工作量很大,每天马不停蹄地干,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经理她们开始认为我爱人干不了一周,结果一个多月下来了。
经理还说她每天怎么这么开心,一直在笑!不累么?
累,我爱人回到家手都撕不开袋子,用不上力。
每天给她分18个房间,别人25间以上,多的30多间。我爱人18间还干不完,但每天都有人帮她,别人也乐意帮她,一说帮她,别人就开心前来。
进这个酒店也是去找工作时,对方说这工资少,你到那个酒店吧,我给你问问。
爱人说自己身边都是贵人,每个人都在帮她。每天做事时心里也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想着全日仁波切住五星级酒店很喜悦,住四面漏风的破草屋也很开心,自己干这个工作借此炼心,这个工作也是阶段性的,多体验不同的行业,到时沉淀的阅历就更加丰富,都是财富。她肯定没想过曾经干牙医,老师,如今却要在酒店当服务生。
昨天有人说他们服务生中会拉帮结派,我爱人说都很好呀!心里没有,她也没看到这类事,对方有亲近疏远的心太重就会看到这类的言行,到底有么?还是依心来定。
虽然外境有很多问题,还是试着让自己更多关注自己。
关于昨日答疑的一个分享:灵活且开放的亲子关系。
昨天的答疑,有一个体会就是我们都过于认真,且在每个当下都是那么认真地在做父母,结果却是孩子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经验、感受、认知乃至信念牵扯,所以总是认真不起来,于是导致双方甚至家庭都很容易陷入当下纠缠,而结果却是忘记了前往的方向。
关于灵活且开放的亲子关系,先讲一个女儿的事情,因为上初一住校,上周五晚上说发烧让接回来,我跟爱人很清楚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想生病马上就能生病,躯体化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于是很认真地去把她接回来,因为出差,晚上我还是要给她打个电话,除了关心也让她知道我知道了这件事,电话里我只是问了一句“宝妞,你的柴还没烧完呢?什么时候能烧完?”能感觉到到女儿愣了一下,但是瞬间就明白了,马上说“明天早上就烧完了,明天早上就返校,放心吧老爸,我没事”,然后又聊了一些这一周在学校的事情,就愉快地结束了电话,第二天早上自然而然地返校。
可能很多的时候,我们会无视一些东西,就是当下孩子的灵动和不确定的,于是我们就用我们略显呆板的方式去质问、去教育,所以孩子就会马上形成防御,在防御层纠缠而忘记问题解决本身,家长如果没有方向和觉察,也会很容易与孩子纠缠。
我想这也是孩子感受不到我们爱他和理解他们的一个原因,我们没有灵活且开放的状态,感受和觉察不到孩子,只在自己的认知和感受里,孩子的自驱力当然也找不到。
我们自己也是同样的,因为感受不到当下的孩子、情境和自己,所以,自驱力一直在憋着,焦虑就成了唯一的表达。
@海勇王老师您好[微笑]
您的一句“宝妞,你的柴还没烧完呢?什么时候能烧完。”
就简简单单第一句话,灵动的融化了一切。可是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蕴涵练就了多高深的武林秘籍,能自由的为我所用。可是我一句话“臣妾做不到呀”[呲牙][捂脸]
您第一句令我恍然大悟,是的,过于认真,真的太过于认真,每天像机器人一样的在工作生活中僵硬的执行任务,本来就是活生生的人,可是活着活着硬把“活”活生生的丢了![捂脸]
一句“臣妾如何能做到呀”
回复完毕
关于将未来的行动要先在内在预演一遍再做点说明。
人有一大法宝~想象力,大家都想心想事成,我们可以主动去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而非每次都是被动被心理的潜在图像认知所左右。需要主动去进行~创像。
一个运用想象力创建自己想要的画面。
一个是讲大家想付出的行动带到自己的觉知里面过一遍,感受自己感受对方,感到自己是平静的顺畅的,现实中你才更有可能做出来。如果你只是头脑提出来行动的方案,而没有去感受,这种方案尤其是学习了很多技巧的人就会很轻易冒出很多条目,但事实上却很难付出行动。然后得出我知道怎么做,可就是做不出来呀!
联结,和心建立联结,也就是和人建立连接。
阿凡达中,当阿凡达和动物通过头发这个渠道相通后,二者相互成就。
不急着身去做,心要先动有感(轻松感,愉悦感,满足感……突破感……),这时行动力也会真的强,结果也会更好。
心中都过不去,现实逼着自己去做了,对方也感受不到你的初心。
心中过,外在也就容易过了。
所以先用心
问题已回复
关老师,分享两点
第一:变化
带着变化的心去看自己和别人
今晚学习,老师分享这周包括国庆自己的事。我分享了回家犁地的事,我从小没像同村同学那样开拖拉机犁地,所以没技术可言,父母让我将勾过的地耙一耙,父亲坐在我旁边指挥,这次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有强的抵触情绪,父亲说啥我就说“好”,近两个小时下来,父亲也挺开心。以前的我会很烦,会说我这么大了,让我干就不要总是不停指挥。
同事接着分享和父亲扭着干的事,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不再强制必须请护工照顾妈妈,没想到父亲开始照顾妈妈了,并说父亲以前从来不进厨房,今年开始不但进厨房还每顿洗碗。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人是会变得,要带着变化的眼光看人看事。
第二:投其所好
弟媳抱怨弟弟不会体贴人,最后帮她理清发现弟媳的爱的语言是~接受礼物,她从小见父亲常常会带小礼物回家给自己或妈妈,所以就深深认同了爱是要送礼物。说明心中有对方,而弟弟的爱的语言是服务的行动,他从小被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现在回到家仍会说:渴了,给我倒杯水。
两人给的都不是对方想要的,结果都认为对方不理解彼此。所以抱怨就越积越多,过的不愉快。
昨天的答疑因昨晚有学习力班课直播,今早已回复完毕。
关于昨日答疑,有一点体会就是我们无论与配偶还是孩子,似乎还缺少一点深入,所以经常做了很多表面的挣扎,挣扎的结果总是觉得很累,且没有从自己和他人那里得到任何支撑和心安。
心安是从倾听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声音里生出来的。
所以,今天想分享一个关于倾听的话题:五层倾听。以便于更深入理解和体悟“带着完整性去接纳,带着好奇心去共情”。
第一层:间歇性倾听:只关注大意,容易分心,无法有效理解对方。
第二层:反驳式倾听:只关注对方的论点,寻找漏洞进行反驳,破坏沟通和融洽关系。
第三层:逻辑分析:关注对方的逻辑,试图理解其论点背后的推理过程。
第四层:情绪共鸣:不仅理解对方的逻辑,还能觉察其情绪,并做出回应。
第五层:移情好奇心: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其自我认知和观点,并提出促进双方发现和洞察的问题。
安心的沟通始于觉察自己和自己的情绪,并通过深入倾听自己和他人来建立内在的真诚和相互的信任。当你真正了解了自己和他人,你才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有一个学员跟自己的孩子较劲,气出一身病。上课时老师告诉她得病的内因是跟孩子想不开。
她说:“以前我看不惯上学的孩子化妆、染发、抽烟,认为他们不学好,是坏孩子,很反感他们的这种做法。没想到我的孩子长大了,现在上大学三年级,我发现她也抽烟,还把头发染成黄色。我的火就上来了。怎么说她也不改,为这事我天天跟她生气”。
我告诉她:“你的孩子这样做是在点化你,在平衡你曾经对别的孩子的过激看法。你反对孩子染发,但你的孩子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她说“孩子说这样做有个性。”
所以你当初把染发的孩子都当成坏孩子也是一种偏激心理。你后来忘了,现在你的孩子就来提示你,你对此反感生气就又存了病。
遇到让自己反感的事,先要反思自己,以前对这种人或事有没有偏激观点;反思后把这种现象看成正常,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心理逻辑才这样做的。你把这些都想正常后,你的身体也会恢复正常。
另外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也会改变,她起到了点化你的作用,就不用再“表演”了。
这个课程不是教方法,是让大家意识到自己是圆满具足的,看到自己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别处。
关乎人的,没那么多技术可言,回到本真的心,无私去做,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有私就不纯粹,就会被这私所困。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大家学的技术已经很多了,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只是头脑认为学的还不够,一直让你处在寻找的旅途上……寻找,寻找……看似很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个人去寻找佛,找了多年也没找到,遇到一位禅师,禅师告诉他佛今晚在他返家的过程中会出现~不顾自己为其开门的就是。他迫不及待返回,夜很深,要住店却没人敢给他开门,他就一路到家,母亲听到儿子声音,顾不得穿鞋就冲出去开门,儿子见状,突然意识到佛不在外面,就在自家家中。
这个家就是自己的心,佛就在心中,就如母亲一样无私在那等待儿子,只要敲门,她就会开门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