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岁的单身爸爸,面临财务和事业危机,公司破产在即,所有的办法都想了,没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措施了。他躺在床上,停止了往常的思考,不在去想工作的细节,不在去想经营的哲学,不在去想拯救的措施。就在这时他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他仿佛飘到的空中,看到15年他辛苦的点点滴滴,看着公司的各项运转。他突然发现每一个程序都以有序的线性方式一步一步进行,直到那个特定过程的步骤完成为止。
从此他获得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角,这个视角让他重新梳理了公司的运营策略,成功转危为安。
若干年后这个男人出了一本书,叫《用系统来工作》。
因为永澄老师的推荐,我5月份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半年了我也构建了大大小小的系统,并把它们统一到个人管理系统之下。
你也有你的系统。你看见了吗?你掌控它们吗?无论你是生意人、总裁、职员、家庭主妇或丈夫、退休人士或学生,你的人生都是由系统构成的,由你控制,或不由你控制。
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显示了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客观存在性。所谓系统,是一个为某个目的而存在的一组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系列动作。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它们,它们都在运行着。比如刷牙可以拆解为『倒水→挤牙膏→刷左边牙齿→刷右边牙齿』,每个动作先后可能不同,但大体流程应该是如此。
系统往往有2个部分组成:
- 目标。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者说做这件事会产生什么结果。(Why or What)
- 步骤。怎么做到这件事。(How)
而拥有系统化思维的第一阶段就是观察。
多多觉察,经常觉察,你会发现实现某个目标中有些步骤是多余的,有些步骤是可以做的更好的。比如用电动牙刷代替普通牙刷会起到更好牙齿清洁效果。由此你走到了系统化思维的第二阶段——优化步骤。
在优化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优化没有效果,有些优化你不想做,几百块钱一把的电动牙刷是不是性价比有点太低了呢?当你有这种意识时。你进入了系统化思维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阶段——确定优化原则
有没有显式的去确定优化原则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系统化思维的重要标志。大部分人只是正常地按照社会潜意识中常识活着。别人刷牙,他也就刷,别人裹脚,她也就脚。只有真正思考过『Why』、『what』、『How』、『How best to do』的人,才能活出真实不虚的人生。
系统除了客观存在性,还有聚合性,比如目标管理系统、行动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系统共同构成了我的个人管理系统。而目标管理系统又由 身体、精神、财富、社交 四个子系统构成。
怎么样获得一个高聚合的系统呢?
——用思维导图。
很多时候,我们思考不出一个高聚合的系统,是因为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够,只有我们把很多相关的信息方法一起看的适合,我们才有可能突然灵光一闪,找出其中内在的相关性,并将之系统化。而思维导图正是一个汇聚信息的良好工具,它可以存适量的信息,适量的意思是,足够你去思考东西,而又不会让你觉得『哇,看这么多啊,还是算了吧』。
这一年以来,我用思维导图
- 完善了个人管理系统的各种分类,如社交分类系统——约聊、闲聊和社群;身体自由系统分类——运动、养生等等
- 绘制了『Android工程师工作流程』、『产品经理工作流程』、『网页前端工作流程』
- 制定了『Android开发兵器谱』
- 完成了『黄梅戏琅琊榜中人』
……
15年来,中部电信在挣扎中求生存,经常处于绝望边缘。为什么这个主系统在第16年开始蓬勃发展?没错,专注的工作、优秀的员工、有针对性的营销和一贯高质量的产品都至关重要,但这些不是好转的原因,而是原因的副产物。好转的原因是对原则的发现和应用:领导者必须着眼于改进流程,而非具体执行任务或应急救火。优质产品或服务、稳定的员工队伍和盈利能力,是高质量系统的产物,而不是产生高质量的原因。
这也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很好的说明了系统化思维的魅力——把时间放在建立系统、优化系统优化上,一切的美好会在系统运作中自然产生,犹如『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拆书小王子Panda
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