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4-—12.06浅写
12.4
这已经是我第三天,每天定时抽两支烟了。在这之前,我已经不太抽烟了。我知道写出来很奇怪,因为我是陪抽的。
三天前,一个好朋友没烟了,而我柜子里正好还有一包烟放了很久,按我的性子,我几乎就要脱口而出一句:“我拿一包给你,别还了,别放心上。”但这次,我忍住了,我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做。
我已经知道,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我已经知道,一味的给予反而是一种自私,我已经知道,只感动自己的大方,并不讨好。
中国有句俗话,“斗米恩,升米仇”,说的是当一个人受到另一个人太多恩惠时,感激就会慢慢变成一种负担,最后就是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这份压力让受恩者备受煎熬却无处可说,最终恩变成了仇。
大约20年前,一位青年亲害了一对善良的夫妇,这对夫妇将这位青年视如己出,供他上大学,娶妻,成家,最终却死于青年手下。青年被捕时痛苦的说:“这些恩情太沉重了,我还一辈子也还不完,所以我就想着把他们杀了,再自己死,下辈子给他们做牛做马。”
三天前我拿出一包烟,每天在午饭和晚饭后叫上那位没烟的朋友一起去抽一根。他当然不是傻子,第二天就发现了我是在定时给他“喂食”,他揭穿我:“你这样带我抽烟,自己不就白戒烟了吗?”
我极力否认:“谁说我戒烟了?天气冷,多抽两根能取暖。”
我不希望他承我一丝一毫的情,但同时我又不忍心看他可怜巴巴盯着别人抽烟的样子。这是我能想到的,让这段关系不变味的同时又能帮助他的最好办法。
今天提笔时我就在想,曾经我那些简单粗暴对人好的方式,那些我引以为豪的事迹,到底给别人带去了多少压力?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人性里有很多东西是不宜深究的,比如帮助、给予、付出……这些所有的利他行为,本质上的动机都是利己心理。说白了,我们终其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选择、决定,都是为了自己,人性的深处,是自私。
那对帮助青年的夫妇,起始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善欲,而我帮助没烟的朋友,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不用承担没帮助他的愧疚。付出会带给人道德层面的成就感,让人沉迷其中,为了追求更崇高的成就感,所以会有更大更无私的付出,甚至舍己为人的行为。人性是如此复杂与冷酷,以致于我们总是避免过多的去思考它,只愿意按照本性与标准的社会道德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乐此不疲的对人付出,以此满足自己高尚的道德需求,全然不顾受助人的心理压力与自尊,以温暖的助人形象,高高在上。
这真的是付出吗?从物质上说,也许吧,这的确是付出,但我知道,这是一种自私、无脑、懒惰的付出。
12.6
这包烟的寿命在第五天走到了尽头,我松了口气,尼古丁让大脑产生的多巴胺让我五天没睡好午觉了。正当我要结束这种有点幼稚的陪烟行为时,这位没烟的朋友不知从哪又借来了两包烟,放进了我口袋里。
“我不想抽了,你抽吧。”我拿出烟来还给他。
“不,我要放在你这里。”朋友推了回来。
“为什么?”被投食也会上瘾?
“因为我发现放在你这,我的烟瘾就可以忍住,你每天抽烟时发给我一根就好,我们一起抽。”
我有些为难:“可是我不想抽了,你知道的,我没什么瘾。”
“我不管,反正你不发给我,我就不抽。”朋友说完拍拍屁股走了。
我靠!耍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