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
但是如果说你跨越了原有的生活阶层,进入更高的层次,这肯定是一件足够幸福的事吧,就像一个十年寒窗苦读的贫寒学子经过十年的苦读、十年奋斗,从那遥远的小山村走出来,进入高楼林立的一线城市,成为一线城市的市民,有车有房有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及幸福吧。
1 走出农村,改写命运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读过的一篇文章,相信那个年代的人应该大多数都听说过或者看过,即《我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个故事当时激励了我很久,因为我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那时的我也在试图用读书这条出路来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这也是父母对我的期望。
无数次我都在想,18年那,才能有个机会跟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一起有机会享受平静生活,对于他们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城市的各种资源,无论是基础设施、交通、教育、艺术,就连玩耍他们都有我们农村人想不到的花样,比如轮滑、旱冰、野营、冲浪等等。更不用说什么公园、花园、海底世界、游乐场,我也是直到工作了五年后才第一次坐了所谓的过山车和海盗船。
所以以前也难免觉得这个世界不太公平呢,为什么别人可以轻而易举的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而我只能更多时候在家里看着山上的黄土飞扬和庄稼生长,所以很多农村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读书求学上,考上大学你的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跨越阶层这个事情,说白了就是别人有的你也有可以有,通常我们说这叫改变命运。当然要剔除掉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象,比如也要跟富人一样在一线城市有十套房子,或者可以不工作还可以不愁吃不愁穿到处游玩。话说回来,我跟大多数人一样,都固执的认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上学读书这一条,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父母资源,他们也不可能提供多少人脉或者指导帮助我在城市里活得更好。
不过跟大多数人一样,当我们终于大学毕业时,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就算你是研究生又如何呢?改变命运的前提还是要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下来,然后才是活得更好。
2 不同的人生轨迹
于是可以看到很多身边同学的人生轨迹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回到了家乡,靠父母资源和人脉在附近城市或者县城生存下去,后来也小有所成,小日子过得也不错;还有一种就是义无反顾的扎进了大城市,跟这里的人搏一搏,寻找自己的机会,我也是加入后者,辗转去过三个大城市。因为对于我这类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回农村,要么在城市里站住脚。
这回改变命运变得也更清晰了,那就是能否在一个城市活下去,并试图扎根。
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我奋斗了18年才有机会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说这句说时我特意看了下电脑上的时间,现在是2021年12月26日,想在2003年的这个时候,我还真的不敢说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那个时候差点就打回了一个农民,没准要是后来没有继续选择读书,我现在只是一个出卖体力的农民工,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歧视农民工,而是说这可能是自己的一种出路。
我自己也是花了18年,才敢说有点底气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咖啡厅喝杯咖啡,当然我很多年没有去过,记忆中也就去过两三次吧,点的也是瑞幸咖啡,因为当时领到优惠券,便宜。
回到改变命运的这件事,年轻时总以为很简单,读书上大学,然后凭借自己的专业可以找到心仪工作,接着努力工作,顺利升职,等到了三十多岁也可以加入公司的管理人才体系。这样的人生路线现在看来完全是井底之外的幻象。当然要说的是不是说读书无用。
3 命运,命中注定
因为当我们认识了命运的本质时,才会对它有清醒的理解,也打消了很多自己的妄想。
吴军老师《见识》这本书开篇就对这个命运做了详细的解读,也是这本书让我也开始逐步放下心里的无力感,原来我对命运有个误会:
凭什么别人就比我们强,我们为什么不能跟他们一天享受社会的基本福利。
看看社会发展,再看看他们的历史,人家的父辈和爷爷辈就在城市里打拼,无论是轻松还是艰难,他们是经历了一代人或者两代人才在这个城市站住脚,而我们一个初出茅庐的人上来就想追求什么平等,点名要跟人家一样,这可不是梦想或者抱负,这叫一夜暴富,或者叫抢劫。
时间这个东西不会骗人的,虽然现在社会机会很多,国家发展很快,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都是在风口上的那个人,就以为猪都能在风口飞起来,何况是个聪明的我们人类呢。
真实情况,参照《见识》里提到,社会的人打比方按照财富和资源按照金字塔分了1-100层,我们向往的最完美生活是1层,这是在金字塔顶端,基本很难达到;而实际呢,我们现在可能在80层,甚至更低,比如90层。那么现在是向上走一层就是再跨越阶层的差异,也就是进入新的生活,从农村到城市生活这个层次跨越不止一层吧,那么从农村到一线城市生活,跨越的层次肯定不止十层吧。
每向上一层,难度在于我们可能要付出100%的努力,而才可能有机会上去,但是这么理解是片面的,你以为79层的人一直等着被你超越么,他就是慵懒的人,我见过很多城市里的孩子,跟我年龄相仿的多数都很聪明,也很努力,那么一旦79层的他努力个10%,可能让我们努力到120%都很难追上。当然,你别忘了还有个人也在朝你努力,那就是81层的和82层等,他们也是在努力向上爬的。于是,如果你稍有懈怠,后面的人就可能把你超越了。
这么说可能有很多人会不能接受,你看社会上总有哪个寒门学子突然间就抓住机会,然后大红大紫,事业有成。凭什么我们就要非得从80层一步一步往上爬呢,我也可能有机会大飞跃。这有点大跃进的思想和过度自信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很重要,运气是很难控制的,而机会更是可遇而不可得的。所以从整体的普遍水平来看,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说因为自己很努力,就可以不要春天和夏天,直接到秋天去丰收,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带来的就是寻找各种所谓的捷径,甚至最终自己都会变成投机取巧的人。
所以阶层跨越难度相当大,我们都有机会,但是越往上越难,难的不是个人努力程度,因为他们调用的资源也是他的实力,比如一个79层的人有家里的资源加持,父母有几套房,还有很好的人脉关系,那么你一个80层的普通人,拿什么去跟他们竞争呢,凭实力?可不一定富家子弟都是纨绔子弟。
当我们清醒的认识了改变命运这件事后,也知道了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绝对改变的,靠运气靠人脉靠机会靠资源靠实力,这些都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那么我们也可以更欣然的面对眼下的现状,也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分析。
4 奋斗18年又何妨
如果我们奋斗了18年,也有机会在城市里扎下跟,买了自己的一个小房子,可能很远很偏,相比之下单位城市里的同事又在讨论买二套或者学区房,或者讨论换辆豪车时,我们没有什么好气馁的,也不必感叹彼此间差距好大。他有他骄傲的资本,我们也有我们自豪的地方,就是我们眼下的跨越已经打败了很多同行者,只是你的对手可能不是这些同事,或者说他们就是那个在79层有更多资源的人,他们也在向上前进。
收一收心态,再读一读那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有机会才和你坐在一起和咖啡》,我想为她喝彩,因为她做到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希望我们都能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努力向前又能不在攀比中迷失自己。
终于毕业了,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什么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面本科生只有每月两千元左右的工资,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气、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平民子弟奋斗历程的写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运抗争的学子,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选自《 我奋斗了18年才有机会才和你坐在一起和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