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四十起床了,怎么什么还没做就四点四十了?我不由慌张起来。起这么早不是为了实现梦想的吗,可是我却牺牲了宝贵的睡眠时间在梦游。上了个厕所,在沙发上躺十分钟睡不着才起来,然后就是看了会007战友文章,又刷了会朋友圈,三天没看了,信息量有点大,没想到一看就四十分钟过去了。做这些事情不能说没用,但是明明我有太多更有用更迫不及待等我去做的事情,这一个小时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才睡了五个半小时,起来了不应该做比睡眠更重要的事吗?不然不如睡觉,养精蓄锐。
记得那次吴军老师开直播,观众提问他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把那多事情都做得那么牛。他回答说很简单,他只做最重要的事,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了。当时是觉得哪有那么多不重要的事,工作孩子人情世故学习精进哪一样是可以不做的?后来慢慢体会这句话,越发觉得他的话太实用了。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追个热门电视剧,闲聊闲逛,刷朋友圈,看订阅号,购物,胡思乱想……一天天时间过的也挺快的,我们想把各种事情平衡好,一样都不舍得拉下。现在太多的东西要来占用我们的注意力,如果你都想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你发现一份时间掰两半也是不够用的,只能让自己精疲力尽更焦虑,更抓狂。既然这是事实,我们究竟要怎样分配自己的时间呢?
说到这就要提到我们经常听到的几种对事情的分类:
第一象限是重要又急迫的事。比如客户投诉,住院开刀,财务危机等等。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健身,写作,工作长远规划的实施,陪孩子等等。
第三象限属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比如追剧,闲聊,刷圈等等。既然不重要也不紧急,那就不值得花时间在这个象限。
第四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比如急迫的电话铃声,qq滴滴声,不速之客等等。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为迫切的呼声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实际上就算重要也是对别人而言。电话、会议、突来访客都属于这一类。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这个里面打转,自以为是在第一象限,其实只是在第四象限徘徊。
笑来老师的话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身边人的成长上才是最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学会把时间多花在第二象限,做重要而不紧迫的事。那样才会减少重要的事进入第一象限。因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拖久了就会变成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最终变得紧急。
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我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先做,但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多。同时我们多做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大大减少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比如消防队员定期上街检查消防设备的安全与否,就大大减少了失火的隐患。
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对我来说舍弃这一部分恰恰是最难的,有时候不是想待在里面,只是不知不觉就掉进了坑里。比如追剧,有质量好的剧也不放纵自己去看,一年最多一两部,只是作为完成重要事情的一点奖励。锻炼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刷圈有时候是怕错过了朋友们重要的状态,不由自主会看多,花费很多时间。其实哪里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如果长期下来朋友们知道我很忙,很久不刷圈,他们想让我知道的事情会亲自告诉我的。发现自己不是爱主动联系别人的人,这样会把那些不牢固的感情慢慢就断掉了。我也应该定期往情感账户里存款。那就选一周的某个时间,主动和朋友们联系。笑来老师总比我忙,他却有时间主动联系那些不联系就会断掉的关系,我也应该是能抽出时间的。
紧急不重要的的事如何做呢?似乎又是一个难题。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又心灵手巧的阿姨每天四点多就去打理店铺,而她过的却很凄惨,家里破破烂烂,老公车祸,孩子入狱,她也是疾病缠身。别人说她命不好,其实呢?原来她每天只是被紧急不重要的事拖住了,根本没有时间做比如照顾好家庭,教育好孩子,锻炼身体这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而我们太多的人不都是被这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拖住了步子,以为我们没有成功,没有过的舒适都是宿命,我们看似很忙很努力,事实却是我们只是在瞎忙,用不重要的事拼命挤占少有的做重要的事情时间。又是一个大坑。遇到紧急而不重要的事项,最好的行动方法是先不用处理,日常工作桌上放笔记本或者便签,先记录下来。等处理完真正重要的事情再去处理这些事情。
把有限时间的注意力有效分配,我们才是真正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