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早读在我进教室之前,已经开始了,我巡视着班里的每个孩子,看着他们的嘴型,凭着经验判断谁在真正地背诵,谁在队伍里滥竽充数,声音开始整齐而有力,不大一会儿便听到了杂音,嗡嗡的声音,我循声望去,看不见他的嘴,因为头低着,下巴几乎上快要挨到脖子下面,眉宇间似乎有一个惆怅的小小的结,他下意识地向讲台望了一下,正好与我搜寻的眼神相遇,是谁没有背会却用声音搪塞,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他明白自己没背会假装的尴尬,我则为自己的火眼金睛而沾沾自喜 。走近他的身旁,他的头低得更低了,“没背会?有多少没背会?还是都没背会?”他不出声,我又批评:“你的经典诵读自从上学,从来没有背完整过,现在还是这样,要下点功夫了!”他只是用手铰着衣襟,额头上沁出了汗珠,细细密密。我回到讲台,正式组织孩子们背诵,他一直站着。
这样站着的姿势,对他而言成为了习惯,常常在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宁愿让人批评,让人瞧不起,也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该抱怨谁呢?如果说我们的脑子反应慢,解决不了“思考” 的问题的话,这有时候无能为力,可是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机械的东西都懒得完成,还谈什么志向与抱负?试想,聪明的、天生的神童毕竟是少数,大多都是靠后天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谁可以不背就会?谁可以不听就懂?谁可以不写就明白?我想世间没有,天上同样也没有。
我又一次让他坐下,是一次次不会背、不会写、不会回答,以无奈的理由坐下的,不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一种动作会不会带给他些许省悟?不得而知,也不知道他小学毕业,到了中学,该如何面对更加复杂多样化的学习,想着想着不禁惆怅起来。
看看一个班的孩子,我只能看见他们的现在,却不能预料他们的未来,可能现在的优秀经过时间的变迁会斗转星移,也可能现在的不懂事将来懂事了,会有所出息,不得而知。常常看到报纸或者杂志上,批评老师曾经对不爱学习孩子的诋毁,而后来成大器之人,有的痛恨当初伤了他的自尊心,有的感激当初对他的鄙视而立志改变,不管哪种结果,我认为都是对你的鞭策,感恩的人感觉怎样也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怨天尤人的人才去斤斤计较。
我不想做他的敌人,因为我从他的眼神里常常读到不情愿、愤恨,希望他有一天明白,我是无论如何也是希望他进步的人。
一节课匆匆又下了,同学们又背会了一首,证明他又比先前多落下了一首,孩子们的吵闹声淹没了我的思绪,直到晚上才想起来,不由得又担心将来,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希望来惊醒他的梦,鞭策我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