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临床医学模式,建构班主任培养体系
——读《班课管理实验课的构想与实践——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探索》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论建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有感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南门小学 陈娥
《班课管理实验课的构想与实践——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探索》昨天已写过自己的肤浅认识,本来想三篇文章分开阐述,但是今天在写《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时,还是觉得把这三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谈谈高校培养班主任这一课程上来。
首先,这三篇文章都是基于我们班主任的现状:我国有400万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2亿多中小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任务,从客观上说,需要构建有效的职前培养与 职后培训体系。然而,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有关班主任的课程,但也面临着师资短缺与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所以华南师范大学创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长江师范学院开设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整合教学模式,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教学院开设的基于临床教育学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这三篇文章都指向于“高校对小学班主任培养”这一关键内容,那么这一内容刚好填补了小学教育的断层,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
其次,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谈了各自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班课管理实验课的构想与实践——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探索》一文,从为什么开设班课管理实验课、什么是班课管理实验课和怎样开设班课管理实验课三个方面来阐述他们的理论与实践。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张老师从整合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整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和整合教学模式的初步成效三个方面对他们所探索的模式进行了阐述。
《论建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一文,王宁老师从建构基于临床教育学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基于临床教育学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三个方面做了具体阐述。
仔细阅读,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从提出的背景(或原因或必要性)、基于背景的思考、基于背景的实践和成效来写的。
再次,从三个老师的文中可以看到,他们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班课管理中为大学生创设了一个寻找定点实验学校的平台;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中,提出了“双师”模式;基于临床教育学一文,提出建立“附属医院”式的“U——S”协作的班主任实训教育基地。
读完三篇文章,我们也不难发现三篇文章有各自的侧重点:
《班课管理实验课的构想与实践——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探索》一文,侧重点放在将班级管理知识与课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因为作为班主任,首先是任课教师,然后才是班主任。所以本文既有对班主任这一专业的管理 知识,也有课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侧重点放在“整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作者一共提出了六大理念。一是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设计,体现高校树德育人的要求;二是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整合,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三是多元化的教学过程整合,切实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四是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作用;五是丰富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深度;六是“双师”模式的教学团队整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不足。
《论建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一文,借鉴临床医学的模式,提出高校对班主任的培养应该基于临床教育学。王宁老师把重点落在基于临床教育学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院的这一做法。一是制定统一的班主任临床教育培养标准;二是通过案例教学使师范生感知体验班主任的教育生活,获得临床教育智慧;三是建立“附属医院”式的“U——S”协作的班主任实训教育基地。
除了以上侧重点,我还发现在具体做法上还有些微的区别,在读之后,有了自己的一点肤浅的感受。
《班课管理实验课的构想与实践——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探索》一文,他们为大学生创设的平台和提供的资源似乎更丰富一些。他们创设了三个平台:分别是专门的课程与教学实验室、共享的网络空间和寻找定点的实验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们还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作为有力支撑。他们开发的课程资源既有文本类的,包括班级管理的案例、实例、经验;也有录像类的,如主题班会实录,名班主任经验演讲实录,还有课程开发组成员深入学校现场,通过访谈搜集的具体问题。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重点落在六大理念上。那么个人觉得这“六大理念”应该属于理论层面,而不是操作层面。或者说本文提出的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但真正涉及“技能训练”的内容似乎都包含在这六大理念里面。这是不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呢?既然是整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那么就应该是既有理论层面的指导,也有实践层面的探索。第二个疑问,在六大理念中的第四个理念,“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作用”,从作者所写,应该是指向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评价,如果为大学生提供几份基层班主任对学生的班级管理评价,让大学生去分析利弊并进行重新设计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形式等,然后针对这个来评价大学生的班级课堂管理是否更好?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一线班主任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论建构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班主任培养课程体系》一文,作者把教育与医学打通,从医学院培养医生的模式来提出我们的教育,高校教育在培养中小学教育上,应该向医学学习。这是我很欣赏的。毕竟教育和医学还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不管是所采用的方法——望闻问切;还是对病人的治疗——先确定病因,再对症下药都是值得我们当老师借鉴的。特别是在基于临床教育学班主任培养体系的建议前,提出了本院校基于临床教育学的班主任培养体系做了两点思考。不得不说,这两点思考应该是“建议”的实地调研后的思考,是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思考。他们认为基于临床教育学只是 结构的班主任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博与专的结合。他们的课程设置从泛专业化到专业化再到实践性。这个思路是非常好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在大学读一些有关教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书,参加工作之后,基本上除了那些有着教育情怀的老师们愿意去啃读这些书之外,大部分教师都是不涉猎这些方面的知识的。这些泛专业化的书籍,可以说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他们还开设了一些专业课程,如教师行为学,儿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班级教育管理等专业书籍这些更是必要。
从我们身边以及我所知道的一些团队成员的口中得知,不管是我们当年的师范生,还是现在的大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阅读专业书籍的老师很少。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已经混到这个样子了,不用读书,也不想读书。还有的老师是本身的教育观点狭隘,认为一个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上课、改作业和备课等一些常规工作,读书都是专家学者的事情。真的是大错特错。
所以在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同时,虽然这三篇文章都同时提到为大学生寻找定点的实习学校或建立自己的附属学校,但是对实习的时间规定,实习过程中,高校与定点学校,对这些大学生实习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能力的实际的跟踪考察,遇到的困惑,实习总结,以及大学生对本院校开设的这门课程的感受,实习结束后的收获或建议等并未提及。个人觉得既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那么在文章中是否应让理论与实践平分秋色?而不是让我们读了文章之后,感觉高校的这一课题重理论轻实践?
这些都只是我一个在一线工作2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的一点浅显的思考,并不成熟,说的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作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