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我们坐在光大银行的会议室继续进行非暴力沟通的读书会。
我们读的内容是,第五章《感受的根源》“难以承受的痛苦”那一小节。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妈妈,在一次参加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工作坊的时候讲了一个她14岁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有一次,她妹妹在阑尾手术后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妈妈那时候14岁。她是多么想要那样一个装饰有小珠子的钱包啊!但她不敢说。
接下来发生什么呢?她假装病痛,并一直隐瞒家人。家里人带她去看了几个医生。医生无法做出诊断,于是就决定做个手术检查。
对妈妈来说,这太冒险了。不过,她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钱包。
收到礼物的喜悦让她暂时忘记了手术后身体的痛苦。
接着,有两个护士走进了病房,其中一个把温度计放在她的嘴里。
妈妈这时把钱包递给另一个护士看。
护士很惊讶,说道:“哦。给我的?为什么?谢谢!”她收下了钱包!
妈妈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告诉那位护士:“我不是这个意思,请把钱包还给我。”(P54)
就是在那一次的工作坊上,马歇尔的妈妈对马歇尔说:“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P54)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到:是的,在我的记忆中她总是委婉的表达自己,而不直接说出她需要什么。(P54)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P53)
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P48)
“需要”是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第三个要素,它与我们日常的言语体系中的需要的含义不完全一样。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只是在《非暴力沟通》一书当中给出了需要的列表。
我认为,我们可以分层次的去找到“需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里的需要理解成“想要”、“愿望”或者““渴望”。然后呢,逐层,找到最根本的需要。
比如,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妈妈,她就想要那样一个装饰有小珠子的钱包。然而,她不敢说。
在读书会中,幸福的微笑讲了一个前几天发生的她自己的故事。
我去医院看牙齿,我拿了医生开的单子去照相室拍照。当照相师对着我左侧的牙齿拍照的时候,我感到很惊讶。我分明是右侧的牙齿疼啊,我当时很想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然而,我不敢问。
多宝妈妈讲了一个十几年前的故事。
有一天下午,回到家以后,我感觉身体很不舒服,我实在没有精力为大家准备晚饭了。那时候我就请妹妹帮忙,让她准备晚饭,然而妹妹并没有去做。我很难受,很生气!
妈妈回来以后,发现晚饭没有准备好,发现我在那样一个时间睡着了。这样的情况以前几乎没有发生过。
那时候,我在妈妈面前开始告妹妹的状,说她如何如何不准备晚饭。妈妈冷冷的说,“你能做就做,你不能做就别做!” 当时感觉好委屈啊!
现在想想,那时候,看到妈妈回来,其实我很想做的事情,就是想告诉妈妈说:“妈妈,我生病啦,我很难受。”
那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呢,我们惧怕权威,我们听从教导……我们不敢说自己想要什么,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14岁的那个小姑娘,为了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小钱包,甚至去做了手术,最后还是得而复失。那样一个悲惨的故事,在她的生命里埋藏了40余年。
不敢说出自己的愿望或者渴望,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愿望或者渴望,我们的生命能如花一样的绽放吗?
不知道或者不敢说,怎么能如愿以偿呢?
可喜的是,晓军说,“我就直言快语,我想要什么我就敢说。” 此刻,眼前浮现她的爽利劲儿,真是羡慕,同时很欣慰。
桂花香说,“生活中,我们要多表达感受”,这句话说到我心里了。是的,体会和表达感受,是前提,然后顺藤摸瓜,探索“需要”。
这次的读书会上六六讲了他爱人六s管理的故事,瑞瑞讲了她和妈妈的故事,他们都想让对方听自己的话,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分享了我大哥的故事,我想,我理解有些人对土地的那种热爱之情,我体验过,很多人习惯于按自己原有方式去生活。
我们还聊到家庭中,爸爸或者妈妈的缺位,聊到家庭中某一个人的责任或者使命。
话还是说回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愿望或者渴望是什么,能够如实地表达,是如愿以偿、心满意足的条件,是生命绽放的条件。
感谢朋友们来参加读书会,感谢燕尾服、幸福的微笑、瑞瑞忙完手头的事后赶来参加读书会,大家彼此倾听、相互照亮。
11月8日(周三)下午2:40~4:50,非暴力沟通读书会继续,《感受的根源》——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个人成长的三阶段)。
欢迎你来读书,同时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欢迎你按时来,同时支持你按自己的节奏来~
正值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行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