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一到陌生的环境,妈妈如果离开孩子的视线范围,孩子就会哭闹不止?孩子过于粘父亲或者母亲,过于依赖父亲或者母亲,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呢?
健康的依恋关系
很多孩子都会特别粘妈妈,只要妈妈离开了孩子的视线范围,孩子就会大声哭闹,有些全职孩子甚至连去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于是就有妈妈开始怀疑:孩子是否过于依赖妈妈?
实际上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意味着你与孩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结和信任,孩子对你是安全型的依恋。
根据精神分析和习性学的理论,孩子内心的爱和安全感源自他与父母之间健康的依恋关系,而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测试实验”把依恋类型分成了安全型依恋及不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当妈妈在场时会正常探索,并且会把妈妈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当他们感到害怕时,会跑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抚;妈妈要离开时,他会跟随着妈妈。妈妈离开后,他们可能会哭,也可能不哭,哭的原因是妈妈的离开使他们感到焦虑,而且他们希望和妈妈而不是和陌生人待在一起。
无论他们是否哭和焦虑,当妈妈回来时,他们都能迅速地与妈妈重新建立联系——他们会拥抱妈妈,与妈妈亲近,并且再次投入对环境的探索当中。这种安全的感觉会延续到他们成年以后,包括他们成为父亲或母亲以后,他们会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对自己很有自信,也能很好地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情绪比较稳定,具有很好的适应力。
因此,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尊、社会交往能力,共情能力更强”。
而不安全型依恋则根据孩子的表现被分为: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无论妈妈是否在场,都表现得漠不关心,他们也不愿意靠近妈妈。这类孩子很容易被认为是独立的孩子,但如果你监测他们此时的心跳和血流量,就会发现他们的压力指数在上升,其实他们是焦虑和不安的。
这类孩子长大后会隔离自己的情感,与人刻意保持距离,很难与人深交。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与妈妈分离前就会一直跟着妈妈,寻求和妈妈亲近,不去探索陌生的环境。妈妈离开时,他们会大哭;妈妈回来时,他们不容易被安抚好,会表现出生气、踢打的行为,甚至哭上很久。
这类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容易充满焦虑和依赖性,害怕被抛弃,常用讨好、妥协、控制的方式与他人接触,做事情也很容易情绪化。
紊乱型的依恋是最糟糕的一种依恋模式。妈妈回来时,孩子会表现出自相矛盾的行为,比如在被妈妈抱起或接近妈妈时表现出茫然、抑郁的情绪,受到安慰后反而会意外地哭起来,或表现出奇怪的冷冰冰的态度。
这类孩子长大成人后很难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亲密关系。
你在看的时候有没有默默地对号入座呢?是不是担心你的孩子不属于安全型依恋呢?一个人婴幼儿时期处于哪种依恋类型,长大成人后后会有怎样的行为模式呢?
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父母亲人与外界环境的影响,作为父母,也需要时刻留意孩子的言行,注重安全感的价值,给予孩子安全的任何举动,都有机会融入孩子的人格当中。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在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一: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就是让你感觉特别重要、给予你安全感的那个人。
二:妈妈相对稳定的情绪
妈妈的情绪稳定很重要:一方面,孩子的安全感更多受到妈妈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个心情好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心情不好就大吼大叫的妈妈,孩子是很难感觉到安全的。
三:孩子相对稳定的经历和感受
稳定的经历和感受是指没有发生太多突如其来的事情。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像断奶、更换抚养人这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
四:父母放手的程度
放手是指要给孩子独立和自我决定的机会,不过度保护和干涉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事都帮他完成,或者什么事都过度担心、干涉孩子,那么孩子就没办法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没有父母在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自然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如何利用以上因素,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呢?
一:发挥“重要他人”的重要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有几个“重要他人”,以及这个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能否对孩子的安全感发挥重要作用。
·“重要他人”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这将是供孩子一生停靠的港湾。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基地会慢慢内化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当他长大成人以后,遇到任何情况,心里都会有一个安全的港湾供他停靠。
二:“重要他人”要给予孩子积极、敏感的回应
积极、敏感的回应意味着父母不仅要对孩子的生理需求有所反应,比如尿了、饿了、不舒服了,还要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比较敏感。
安全型依恋孩子的父母总是懂得如何积极、敏感地关注和回应孩子。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他们就会跟随孩子的步伐和节奏,和孩子保持“同步互动”。
三:“重要他人”不一定是和孩子待得最久的人,但一定是和孩子情感联结最紧密的人
有些妈妈说:“我也陪孩子呀,但孩子更黏他奶奶。”
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妈妈认真观察自己和婆婆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她们会发现原因有很多,比如她们过于严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婆婆过于娇惯,婆婆可能因为心疼孩子、很少训斥,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而孩子更容易与温和的人同频,产生情感的联结。
四:即使拥有“重要他人”,也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可以缺席
有些妈妈因为要上班,平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下班后或节假日才能陪伴孩子。这可能是目前很多家庭的现状,然而还有些家庭的情况却没有这么乐观——有些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回老家,认为孩子3岁以后再接回来上幼儿园就可以。当然,我也能理解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客观情况,如果条件允许,没有谁愿意和孩子分离。
五:孩子希望自己的“重要他人”也能感觉到安全
一般情况下,要是妈妈拥有相对稳定的情绪,夫妻之间有相对稳定和谐的关系,孩子便会拥有安全感。如果作为孩子“重要他人”的父母都生活在不安全之中,要么发生冲突,要么冷漠相待,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那么孩子是第一个感知到的人。
以上是《读懂孩子的情绪》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