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离本科毕业已经快三年了。
一零到一四年之间,京城的地皮根本没踩过几处,却感觉无论去哪里都像长途旅行。沈阳在我上大学前还没有地铁,三环全长81公里,别称绕城高速。北京用她排到13号的地铁线,瞬间颠覆了我对于一个城市内可能的距离概念的认知。不能不说北京之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四年中哪里都懒得去,而且竟然并没有怎么后悔,大概觉得即使跑得多一点,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扔在汽车尾气、人群汗液以及自己呆滞而倦怠的眼神上,不比用来泡在徐特立的空调中烂掉好到哪里去。不过也有可能“出门浪就会把时间浪费在前者上”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对其他更有趣的人并不适用。
不管对别人适不适用,自己在四体不勤这一点上总是板上钉了钉的。在京城时,若出远门,必是有约,不然西单书城绝对到头。有一年七夕,从良乡先跑到人大,然后从人大又跑到卢沟桥去看月亮——月亮没有多令人印象深刻,倒是晚上歇在河边公园的长椅上,风凉得刺骨,到现在还记得。至于为什么大半夜跑到卢沟桥去看月亮,大概是因为实在无事可做,或者有可做的事却实在不想做罢了。这样的闲逛不止一次,却因为每次都心不在焉,也无颜冠以“游弋”之类的浪漫称呼。
(题外话:同去的殷氏小哥,如今编进了东北的部队,几次试图保持联系,我却因为觉得彼此处境都太过狼狈的缘故,自私而懦弱地置之不理了。)
---------------------------------------------------------------------------------------------------------------
兜转几回,从北京来到上海,学生时代告一段落。上海感觉起来没有北京那么大。地图上从徐汇到浦东,跨了半个上海内环,只比宣武门到魏公村远一点。然而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不能只看面积,从伦敦南部一区的肯宁顿到格林尼治天文台,还不到十公里。
在浦东世纪公园住了几个月,很方便,但当二房东提出停租,我还是觉得有如神助,快乐得像一尾被放生的鱼。
单单从生活上讲,那个地方着实不错。出门走三分钟就是二号线地铁站,地铁站旁有联华超市,超市一楼朝街有星巴克,吉祥馄饨和留夫鸭。每天步行或骑车上班,步行二十五分钟,骑车六分钟。只不过环境十分乏味——沿着东西向的梅花路向东,依次穿过南北向的海桐路,白杨路,银霄路,芳甸路,过了芳甸路的丁字路口就是上班的办公楼。路的名字都很好听,纵横起来像人工的树林,而且冬天也要开花。
另外,无法在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干任何正事,是我上学时不得不去图书馆学习的最大原因。卧室没有书桌,除了睡觉和逗猫不想在家待着。然而家门口的星巴克每到周末就爆满,运气不好要骑车去一公里半外的另一个。另一家离公司步行只五分钟——这样一来,干自己的事也要看着上班时也看的街景,生活与工作杂糅一体,非常郁闷。
上周六才搬来现在的住处。徐汇区斜土路,门口一家麦当劳,一家真功夫,步行15分钟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家乐福。沿街许多水果店、便利店和小吃,繁华而方便。最欢喜的是离公司不致太近,下了班可以从听命于人的气氛中彻底脱出。
----------------------------------------------------------------------------------------------------------------
下篇 | 猫与乘同班地铁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