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2017年的5月15号,想看看去年的今天我干了点啥。
鼠标向下翻了好久,才发现一年前的今天,我没有写东西。
2017年的5月16号,也就是明天,我因为要独自带队下县区检查而感觉力不从心,所以那天的标题是一个字“哎”。
后来我当然带着几个人下去检查了,一路检查过来,有问题指出来,没问题表扬一下,一路走来也就这么过去了,也没感觉有什么。
今天就跟去年其他组的人一起吃烧烤,回首去年忙碌的那两个月,除了工作,给自己留下的却也是非常大的收获,一方面了解了基层的活有多么忙多么扯淡,另一方面发觉自己总是吐槽工作忙,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其实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今天的饭局还有一点收获,那就是你觉得不怎么好的人,在别人眼里评价也不高,因为大家对某些人某些事都有最基本的评判,群众的眼睛是不是雪亮的我不知道,但大家内心都有一套朴实的价值判断,好就是好,差就是差,一般不会错太多。
2017年的5月14日,我刚看完了讲养孩子的《养育的选择》,记得当时这篇文章我还发在了公众号,转发了朋友圈,画出了思维导图,发给了估计会有用的朋友。
一年过去,书里讲的内容我大部分已经忘记,只记得它分十三个章节,从哄孩子讲到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些书里的内容我已经复述不出来了,但清晰的记得的一点是:要记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
这句话换个方式表达,就是一家幼教机构的广告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理解了书里讲的思想是很重要,但是能够把书中讲的道理内化在心里似乎更加重要。比如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就经常做不到。
总是在闺女不听话时感觉生气,觉得妞妞不听话,其实事后回顾,觉得她那么小,怎么会听动我的话呢。
但是在气头上,感性总是会不自觉的战胜理智。
亚里士多德说:奴隶就是理性被情绪打败的瞬间。生气的那一刻,我真的成为了情绪的努力。
记得《万万没想到》里万维钢老师提到,看完一本书,要发挥他最大的效果,就要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是要分章节的,要把书中提到的亮点全部带一遍,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一本书最大的效果。
而我现在的阶段,只能处在看完一本书之后能够理解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几个点或者一个点,还能记起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下的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再回顾,这本书在我眼里也就剩下一个点了。
所以现在有些书,我就要静下心来读第二遍第三遍,读的遍数多了,理解的就加深了。
我一直觉得,书这种东西,数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一年读一千本书,也敌不过一年吃透了《资本论》一本巨著,把书翻完很简单,但把书里的内容吃透很难。
所以诸如《书都不会读》里面表达的“一年读365本书”之类的终极目标,我始终是不以为然的。
毕竟,我们追求的不是几百几千这样的数目,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真正对生活和行动的影响。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