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火车站方方正正的,像一块豆腐,坐落在仅有的两个站台的砧板上,南北向的列车时而像快刀一样切过,除了一阵触摸不到的风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我独自一人来到候车区,环顾一通,长排座椅早已被占满,算来有好多人脑袋也是一个屁股,因为他们脑袋还得占一个座位。于是只好拉着行李箱倚靠在窗边,没有借手机打发时间,而是怔怔地望着窗外。偶尔有列火车重重地喘一口气停靠在小站,像个疲惫的远行客在长短亭歇脚。我便自作多情地想这列火车仿佛除了吞吐乘客外,停靠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我的心神透过窗子将其来处与去向一探究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耳边传来一道稚嫩的童音,直击我童年记忆的深处。这是一句早已被我遗忘在成长岁月的角落里的唐诗。检索着记忆的幻灯片,我穿梭回了三年级的夏天。尘粒像音符一样悠舞在一缕缕阳光的弦上,时而有只瓢虫在我的桌面起降。应着年轻的女老师的点名,我站起来一气呵成,背诵这首《出塞》。
回过神来,旁边是一对母子。我悄悄打量一通这对母子。简单又朴素的衣服,因为洗的有些褪色,反而显得格外干净。男孩摆弄着手里的玩具,依偎在母亲的腿边。地上堆着两个布制兜子——那是庄稼人行李典型的标志,如若是男人出门,则应再抗个麻袋。
“秦时明月汉时关,然后呢,万里什么呢?”母亲轻轻地问着男孩。
一列火车慢慢滑进站台,汽笛的长鸣渐渐掩过了母亲轻柔的声音。
是啊!“万里”什么呢?万里之外是什么呢?我也被孩子的母亲问住了。若非偶遇这对母子,我可能不会主动想起三年级的那个夏天。而今兀然听闻一个孩童笨拙的咬着一首唐诗,却把推我向了回忆的海边拾贝。彼时,贪玩厌学、疏于管教的我哪曾想过万里之外有何风光,是何景色——何况也没人问过我。目光再次伸出窗外,停靠的是驶向北京的火车。万里之外就是北京吗?
“呃……”小男孩和我都支吾起来,只不过我是在心里。
站台上候车的人们已经涌向了车门,靠在车窗边的乘客在漫不经心地打量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这里只是他们旅途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小站,每一个小站的名字都会随一路上吃的果皮垃圾一样丢掉。
“怎么忘得这么快呢?再好好想想。”
母亲一把揽过男孩,贴着他,穿过男孩小小身躯的那只手,生活斧斫刀划的痕迹条棱可见。
“万里长征——”母亲试图提醒男孩,“想起来没?”
男孩沉默着,手里的玩具在闪闪躲躲。
“人未还!万里长征人未还!记住了!你还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未还,因为他们长征到万里之外,过上了好日子,就再也不会回到这种小地方了。”
愕然!我听到的并非一位知名学者、教授的解读,而是一位农妇的解读!站在她旁边,虽是自高而下的视角,可我分明觉得在仰望着这位母亲!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华贵起来!是的,就是华贵!唯有华贵才配得上这位母亲——即便她是农妇出身,而这又如何呢?真正的华贵是因为拥有华贵的灵魂。她是如此的爱着她的孩子,在只有时间是最廉价的东西的火车站里为她的孩子教读唐诗,更是在解读唐诗!
“万里之外是哪儿?能每顿都吃肉吗?”孩童的问题永远是不变的单纯与天真。
“当然能!你只要好好念书就能到那个地方。你能去,妈就知足了。”
啊!小男孩,知道泰戈尔有句诗吗:“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生长出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小小的你可懂得你母亲对你的爱亦如埋在土里的树根!
我静静听着这位母亲的教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她所问,或许她自己也不清楚万里之外是什么,她能做的只是做她孩子的引路人。就像多年前,她两手把着她的孩子,领着他学走路一样。这使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男孩终将承着他母亲的爱与希冀——踏足万里之外。那时,会有一颗2000光年外的星星为他送来跨越千年的祝福。那是在秦汉时代发出的星光,也是他母亲上辈子为他准备的今生今世的礼物。
窗外,站台上传来急促的哨响,火车已经准备好出发。我向这修长又雄伟的钢铁游龙点点头,轩昂的车头一声长啸向我致意——缓缓启程。
看看时间,该准备检票了。随即整理好自己,带着微笑,带着故事,拉上行李箱。心里默默地告别这对母子,开始我的万里长征。同青年苏辙一样,离开家乡,去“登览高山大野以自广,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男孩还不知道万里之外是什么,但他已在路上。
我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