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的确,我们有时候会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但是,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青年:您是说私愤与公愤不同。
哲人:完全不同。因为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被讨厌的勇气》
哲人继续接下来介绍的主要涉及“私愤”,是少数个体之间的问题。我认为也不包括遇到犯罪等极端情况,以下更适用于日常生活。
哲人: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青年:为什么要斗争呢?
哲人:想要获胜啊,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哲人:那么,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
青年:下一个阶段?
哲人:是的,“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被动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哲人: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被讨厌的勇气》
两个人对某问题各持己见,如果是交流讨论,那么即使互相无法说服,也会各自保留意见。但是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受到了挑战,此时对于发怒的人来说,焦点已经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如何取得胜利,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想要控制另一方的思想。
这种权力之争常见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一般情况下以家长的暴怒与孩子的屈服结束。那么孩子的复仇就是后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家长更加头疼。也许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复仇行动,他被迫参战,误以为讨论就是会升级为争论,争论必将有输赢,“承认错误”就是“承认失败”。
哲人: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被讨厌的勇气》
发怒类似于武力威胁,简单粗暴,见效快,但是当双方武力值相差不大时,发怒的一方又该何去何从呢?世上没有捷径,今天偷懒,明天彷徨。#读书有痕##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