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读,昵称:初柠,文责自负。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题记
这个月有世界读书日,所以专门挑选了一些关于“书”主题的书籍阅读。阅读书,其实是在阅读世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如果你对书本身感兴趣,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对读书、藏书与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会让有所收获。
如果你还在纠结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关系以及未来走向,这本书里的一个章节可以解答你的疑虑。
如果你也在找与书自身有关的书籍,这本书籍可以拿起读,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书是一本以“书”为核心而论述与书有关的一切。说到书,想起很多关于作家对书的理解或思考。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许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关于读书,无数的人总对读书的理解深有体会。
每一本书都像一位人生导师,指引你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塑造你的三观,增强你的理想判断;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窗口,引领你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读书的力量》:“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着这个世界的宏伟自传。”如果一些痕迹消失,唯有书籍还记载着长河里的变迁。
《唯有书籍》这本书围绕着“书”讲述了“书”关联到的8个主题。
第一章 书/书,讲述了书具有双重意义。除了是文字的载体,它们自身也充满意义。就像我的教授所理解的那样,书的价值远远超出它们所包含的文字或图像。阅读一本书,不仅是在阅读一连串的文本,也是在阅读一件实物。所谓读物,总是要以物的形态出现。
第二章 书/物,当书不再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或介质时,它们便开始呈现出“物”的姿态。真正让誓言变得强大的不是书中文本,而是书这一物品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第三章 书/自我,书比我们的外貌更能反映出我们是谁,因为它们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明显标志。塑造我们身份的不仅是那些我们购买、保存、阅读和随身携带的书,还有那些我们为了别的事物而抛诸脑后的书。
第四章 书/关系,书可以帮我们塑造人际关系,从最事务性的关系到最亲密无间的关系,无所不包。 书深入人群,在人与人之间筑起桥梁或壁垒。书让我们走到一起,有时,也让我们分道扬镳。
第五章 书/人生,书不仅仅会融入我们的人生,它们还拥有自己的生命,能赋予读者生气。如果说,书真的从童年到暮年与我们的人生交织在一起,那它们自然也是我们留下的遗产之一。
第六章 书/世界,图书馆和书店整理书籍的方式不是反映出我们周围世界的自然秩序,而是帮我们建立起理解这个世界的参考框架。那些我们决定保留的书、摆放得最显眼的书,以及在书架上并排放在一处的书,都隐晦地显示出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第七章 书/科技,书不仅远没有受到新技术的威胁,反而还时常充当它们的助产士,帮助它们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与此同时,新技术也让人们注意到了纸质书力所能及和力所不逮之处。纸质书本身就是种储存、传播和检索信息的技术。和所有技术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有其独有的特征和缺点。将纸质书与其他技术放在一起考量,更容易看清它的特性。
第八章 书/未来,书的语言内容及其物质形态之间的新关系,并非只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还标志着一种更广泛的重组,可能改变我们的身份、人际关系、教育、文化机构和社会——乃至我们的宇宙观。改变书籍就意味着改变世界。
随着阅读电子器与阅读APP的发展,有人觉得未来电子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理由是现在人生活的节奏在加快,电子阅读更方便,还列举能打发时间的其它活动,诸如游戏,视频号,追剧等。乍一听说的很有道理,我觉得它们并不会取代。
书的形态的改变也会造成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的改变。对我来说,索引是电子阅读比较占优,能更紧密与记忆相连的还是纸质书。
电子书存在,纸质书依然会存在,不过是它的形态多样罢了。
《唯有书籍》可以看作对“书”自身的探索与延展,有些主题的思考像是个辩论的过程。《唯有书籍》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唯有书籍》也引人思考,书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写在最后
我觉得阅读是件私人的事情,我们并没有权力评判别人读什么书不好或者不应该读什么书或者觉得轻松治愈的漫画/绘本不是书籍。
一本书籍到底好不好应该由读者本人自己体会,毕竟开卷有益,每个读者读同一本书都有哈姆雷特式的万千想法。
读书是一方净土,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读书是一场重逢,那些遗忘的,通过文字牵线搭桥,让模糊的记忆与印象重叠加深,抵御岁月神偷里的淡忘。
读书是一场追忆,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愿在炉火旁打盹,有人给你读你喜欢的书籍 ,回忆青春,共舞人生。
有些书就像年少时结交的挚友,历经生活的沧桑仍留在身边;另一些书则需要岁月的积淀才能与之相逢,姗姗来迟却刻骨铭心。
阅读一本书,就是在阅读一件承载着意义的实物。
愿你有从书本中汲取力量的热情,亦有面对喧嚣生活的从容。
读书的人会消失,但书籍将带着记忆永存。
何以解忧,唯有书籍。
生活纷扰,但是还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