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家的时候,上海阴雨不断,没想到回到家里依旧是连绵阴雨天。妈妈说难得前几天出了太阳,才能帮我晒晒被子。但是阳光也就只停留了一日。
我家坐落在广东与江西交界的一个小城,比起去南昌,去广州深圳要方便得多。在家,总是喝汤吃点心的,汤汤水水总是少不了的,这些吃的喝的即使在饿了么进驻小城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比起糊着面粉的炸鸡块,家里人还是喜欢用糯米、艾叶、木薯粉做成的点心。比起吃吃喝喝,那些我在上海时常常想念的家乡味,那些住的,看的总是想要往大城市上贴,变得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都要迷路。而且老爸常说的一句就是“家乡变化大吧,是不是有种大城市的感觉,和上海差不多吧”。
城中村
回老家的时候,发现奶奶家已经变成了一个城中村。城市的扩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基本挡住了视线,只能在楼与楼的间隙之间看到远处的一线天。奶奶平日里喜欢在二楼放上一张藤椅,晚上的时候坐着看万家灯火,现如今却是看一栋楼,两栋楼,还有一点尚未被截断的城镇一角。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已经翻新,而奶奶家曾经是村里最早盖房子的一户现在已经落后了,成了最老旧的一波。前院后院,加上红砖绿瓦,以及墙上的立着的玻璃片都在说,这个房子有多老。儿子们都搬出去住了,自然也没有想要翻新的紧迫感。这房子的年纪,比我都还要大上好些年。所以每到过年前都要请人到楼顶上捡瓦,不然来年可就要漏雨了。小时候都是爷爷爬上顶楼窸窸窣窣地去捡瓦的,前些年,摔了一跤,这样上下活动的工作都交给了旁人来做。奶奶家里之前在一楼搭了一个蓝色的顶篷,这样在水井旁边就可以多出来一块避雨洗菜的地方。今年回来的时候发现却变成了青砖色的顶篷,据说是因为政府发现这样的顶棚在无人机的镜头下显得有些扎眼,因而组织大家纷纷换上新的仿瓦片式的顶篷。虽然作用没有什么区别,但样貌上确实是少了种皮装箱外皮的感觉。
没结婚
奶奶的固定活动是每天到庭院里面和老太太们聊天,而且几乎每次去都迟到。不过大概像我奶奶这样懒洋洋的老太太也是不多见的。早上起得晚,索性就不做早餐吃了。我时长好奇,老太太们为什么会有聊不完的话,每天能够那么多话题可以说?果不其然,今年我回家,话题与去年同,各个表姐的婚事,姑姑家的困难,或者说今年叔叔又不回来过年。对于小城镇来说,家庭是永远核心的话题,事业梦想之词大概只会出现在小学中学生的作文上。
“表姐今年多少岁了?”
“我都不好意思说,今年都31了,年纪可是足足的。”
今年表姐还没有结婚,几乎是每年都要说上一嘴的事情,而且总是以“我都不想想这件事情”作结。在这样小的地方,出门便是熟人,结婚晚总是不合时宜的。亘古不变。
外婆对此感同身受。外婆家住在离奶奶家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属于不同的区。外婆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盼头是表哥们的婚事。这是她放不下的地方。外公在走之前,对我们说,真真是还想再活两年,可以看到你们都结婚,有了家庭的样子。当时,外公在病床上,身上插着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医生绑着他的手脚。在以前,外公出门总是要好好收拾一番,带好帽子才会出门。现今这番模样,对于他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难受,也是失了体面。早上探视的时候,他总是在流眼泪。表哥站在他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流眼泪,因为觉得还没有结婚而感到愧疚。
采茶戏
在大年初五的时候,外婆和奶奶不约而同地都去看戏——采茶戏。这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地方戏曲,用本地方言表演。据说这个表演还去了北京做了演出。 外婆早早就检票入场坐在了剧场里面。奶奶却又是睡过了头,因为已经开始了表演,姑姑只能是抹黑,搀着奶奶,打着手机照明,小心翼翼地找位置。
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没有单独的采茶戏表演,都是一场大型表演中,被安插了一个“必须”的采茶戏以显地方特色。然而,如同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他只被老年人青睐。因而当地政府也是绞尽脑汁想要保护它,而绞尽脑汁的结果总是令人瞠目结舌。当时所采用的方式是,所有的广播体操被要求替换成采茶戏。这是一种多么糟糕又着急的决定。采茶戏中带有的许多手上采茶的拟态动作,翘着兰花指采茶属于基本功,还有许多转身,反身的动作,而这样需要学习的技能,却被以广播体操的形式被要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连当时的音乐课也被改成了采茶戏专题。那是我不太愿意想起的被采茶戏支配的时光。
现在,我却是花钱买票,坐在剧场上看采茶戏。这种经过改良的,配备精美舞台设计与优秀剧情结合的采茶戏,让人愿意看,才能使得它更好地留下。不得不说,在看得途中,连我这个不流眼泪的好汉也不禁被打动了。
采茶戏结束后,奶奶和外婆终于见面了,两个老人因为家住的远与不是经常见面,都是活跃在对方口中的人物。两个人拉着手,说着客套话,“看起来没什么变化”“看起来还是很健康。 岁月啊岁月,怎么能藏得住呢? 岁月写在奶奶和外婆的脸上,奶奶总是不承认自己变矮的事实,外婆也还说着长相嘛没什么变化的,原来老人才是最不愿意接受年老的人。奶奶外婆都想着再等等,再等等,这是个多么好的时代,总要再看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