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无意之间看到育儿群里有妈妈推荐《当我遇见一个人》,就记住了这本书的名字。时隔几天之后,搜到了电子书,就打开来看看。
我看到武志红做推荐序,就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作者,在讲着怎样的故事呢?这本书,我分四次看完,作者完整缜密的思维逻辑让人很容易接受她的观点,而且论点层层递进,让读者阅读体验非常好。
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一种自我觉察的力量。
这本书,写的是育儿,讲的是母婴关系,也讲的是一个新生命是启发父母自我觉察的好机会。我收获的感动之一,就是找到了爱最简单的表达方式——看见。
爱,是被看见。
先说一个我看到的事情吧,最近带着宸羽(我儿子,以后还将经常听到)在小公园散步,我带着他看着小哥哥小姐姐们跑呀跳呀玩呀,其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对母女:30岁左右的妈妈正用手机给3岁左右的女儿录视频,女儿腿上夹着一张薄纸片,双手举过头顶,还单脚站立,对着妈妈的手机镜头…我现在离她们不到1米的地方,看到妈妈对着女儿指指点点,因为女儿站不稳,脚总是落下,妈妈很不满意,反复纠正女儿动作。一开始女儿还是笑着的,后来被反复纠正着,脸上的笑容一点点没了…
我心里有点失落,就带着宸羽走开了。心里想的是,宸羽,妈妈以后不会这样对你的,这样你不是很可怜?
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爱,在这对母女之间停滞了,我感受不到爱的流动,所以心里难受。妈妈看不到女儿,只是想看到她想要看到的女儿的样子。
其实,父母作为成年人,一直用自己的视角看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如果越过孩子这个生命本身,看到的是孩子作为自己的子女,他们的作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功能价值),那也就不是真的爱了。
举一个场景:当看到宝宝牙牙学语时,发出“bababamamama”的音时,你是为ta表达自己开心呢?还是为ta觉得爸爸妈妈亲,喊出声而开心呢?其实,那只是ta语言启蒙的简单开始。
看见,就是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体会生命的点滴变化,不评价,不控制,不以此作为情感变化的依据。
说起来简单的“看见”,却常常被人遗忘——
好不容易做完一道数学难题的孩子向爸爸表明自己思考的艰难和攻克之后的开心,爸爸却说“再接再厉,别人家的谁谁谁更厉害…”
当儿子鼓起勇气在母亲节对妈妈说“我爱你”的时候,忙着做饭的妈妈却说“干嘛说这么肉麻的话呀?”
……
看见,有时候就是这么难以做到。
但是,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我们走心地发现细节,看事实,而不是带着主观情感去评价。
我也在学习做一个看见孩子的妈妈,看见宸羽成长的点滴,看见他表达爱意的动作,而不是去评价。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