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决定的时候,是深思熟虑,还是灵机一动呢?
丹尼尔·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是个心理医生,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他给出了诠释。
无论深思熟虑还是灵机一动,也许当时的决定是错的且,自己控制不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它会让你不知不觉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掉进各种各样的陷阱。
丹尼尔把我们大脑分成系统1和系统2。
我会觉得他们就是住在我脑子里的两个人。
系统1是快思考。它可以无意识、快速运作,运作的时候,主人没有感觉,比如进行简单的运算等,而且它很难控制。
系统2是慢思考。它负责监督质疑系统1,专门解决系统1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自我控制,处理“多重任务”。系统2运作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系统1会处理大多数的情况,系统2比较懒,它会对系统1提供的信息照单全收,做出决定。当遇到了困难的事情时,系统2才会主动接手。
那么,我们是如何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犯错呢?
不自觉犯的错误大部分是由系统1造成的,系统2的问题是它比较懒,没有质疑监督系统1提供的信息。系统1爱联想。系统1构建了一个世界,世界里面是发生过的事,当事情再发生的时候,系统1会自然地想到过去的类似事情,直接得出结论。
但是,系统1的联想会造成思维定式和光环效应。
思维定式的意思是会不自觉地把团队中的一个特例当成这个团队的所有人都这样。
光环效应的意思是你喜欢某人的一点就会喜欢他的全部,包括你不知道的部分。
于是,系统1会强行建立因果关系,当你听到意见事情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给它找原因。
而且,系统1对自己特别自信。比如当看到全网最低价的时候,就相信它的价格是最低的,不会怀疑有没有更低的价格,也不会去进行比对。
甚至,系统1不喜欢损失,它觉得,获得一个东西的快乐无法弥补失去一个东西的痛苦。
那么,如果真的无法控制,又怎么能够做到在做决策的时候,让大脑少犯错呢?
丹尼尔提出,比如:
做决定前,先定出一条基准线,然后再进行联想,看看联想到的结果和基准线差多少,最后调整一下。
或者,收集外部意见。在做决定的时候,找些相似的案例,对比一下,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结果什么样,避免在最开始就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
再者,把每个决策放在宽框架里。也就是,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要根据每天的变化做出决定,可以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做出决定,而且把每个决策都放在宽框架里,还能让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没那么大,更愿意冒险。
把这几个方法结合起来用,自然会让决策少一些错误。
道理是理解了,但要用起来,估计还是需要刻意练习的,不过,人之所以称为人,不也正是因为有“冲动”才更可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