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二十三儿,放挂鞭儿(放鞭炮的意思)”,这句童谣式的顺口溜对许多出生在北方和中原各省的60后、70后、80后的人来说非常的熟悉的。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起已经正式进入农历过年的节奏了,大家都开始忙着办年货,打扫卫生,贴对联等张罗着过年的事情,无论男女老幼都盼望着过年,我记得小时候长辈们经常给我们教过年那几天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二十三儿放挂鞭儿,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道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的意思)”…从小年到大年三十都有对应的事情要做。
在我们那一代人年幼的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更低,一年到头买不了两件新衣服,吃不上几顿好吃的,所以我和小伙伴们都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过年意味着改善伙食有好吃的东西吃,当然更好玩的是过年了放寒假了,就不用上学读书了,意味着自由了,可以尽情地玩、尽情地疯,彻底放飞自我一次了。
当然,还有一件事令我们头疼,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前后,要去学校拿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单,这件事对于“学霸”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可是对于“学渣”或者是想我这种学习成绩平平常常,经常在班里排中间位置的人来说,最怕的是考试成绩比之前下滑了,如果是成绩进步了,回到家里会得到父母和长辈们的夸赞,这个年就比较好过;相反如果成绩下滑了,免不了要吃“锅边馍”就是挨巴掌打屁股。
“锅边馍”是北方一带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流行的一种食物,它和平常的馒头做法不太一样,它先用擀面杖把发好的面擀薄,面里边加上葱姜盐和五香大料等,然后用手分开,每个再做成像手掌那样大小的厚饼,它有点像烧饼,但比烧饼要厚一点儿,然后先贴在锅的上边,围着锅的上边贴一圈,大概能贴七、八个,用火慢慢的烤,等到贴着锅的一面发黄再取下来贴另一面,直到两边都烤的发黄了,都拿下来先放蒸笼上,再烤其余的面饼。
这样烤出来的“锅边馍”肯定是不熟的,还要重新放到蒸笼里蒸上十五分钟左右才算蒸熟了,这个时候“锅边馍”才算做成了,出笼后就可以吃了。
“锅边馍”虽然做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做成后非常好吃,因为普通的馒头是直接用一个个发面团在蒸笼里整出来的,味道比较淡;而“锅边馍”先经过铁锅的热量烤成黄色,有很香的面的味道,而且它里边加有油盐葱姜五香大料等,所以比普通馒头味道香,好吃。
如今我们老家在“小年”的这一天还有一些人在做“锅边馍”,但年轻人做法比较少了,原因就是嫌过程麻烦,有的干脆蒸成花卷馒头代替了。
“锅边馍”是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过年的味道和记忆,它陪伴我们走过了小学、走过了初中和高中,等到成年之后就很少吃到了。
而两广一带是明天即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其实,作为一个北方人在我的印象里全国各地应该都是二十三这一天过小年,但直到来广东这边打工后才知道,原来这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也是传统习惯形成的。
其实,无论在哪里过“小年”,主要是找到一种过年的味道,一种对年的记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