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生于 1983,福建龙岩人,与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同乡,三人并称龙岩三杰。
2005 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6 年从程序员做到 CEO,创办今日头条 5 年后估值 300 亿美金。
但你依然看不到他的边界在哪,他说事情没有边界,时间也没有边界,最重要的就是向前跑。
他善于学习,且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接触过诸多成功的创业者,他说,「即使这一批人当中,张一鸣的学习升级能力也显得非常出众。」
他可以像机器一样工作,并曾像驯化算法一样调试自己。
经过反复实验,他得出自己的调试结论:专注且高效的最好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他极其克制,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张一鸣的同事告诉记者,他最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过是「这个事情怎么会这样?」
他看得长远,目标一旦确立,就极其专注。
2015 年,张一鸣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创业之初写过的一个 PPT。团队成员都觉得,今日头条现在的发展,跟当时的预估基本没变,所做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
持续学习进化,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
张一鸣是如何做到的?
他喜欢研究算法,我喜欢研究他的算法。我发现,他人生算法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感的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讨论有效问题的,因为她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词,但这是张一鸣最重要、最底层的一项特质。
甚至张一鸣认为,「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在一个量级的人,是没法进行有效沟通的。」
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就是这样的人。
张一鸣说: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下面我们就看看,张一鸣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利用延迟满足感的。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也能为你带来行动上的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刚毕业时工资差三五千块
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选什么专业、公司、职业、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左右。
比如很多人毕业后愿意去外企,不去新兴公司。2006 年左右,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 IBM、微软。
但实际上,很多人出于短期考虑,比如名气大、薪酬高一点,都去了外企。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我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关注事物的未来走向,看这件事是不是长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浪费时间。
我曾总结,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延迟满足感,决定了你做判断时,是基于长期还是短期。
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分边界。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愿意主动做更多,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不是去斤斤计较「这是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我最欣赏自己的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而最大的延迟满足感,是思维上的。
延迟满足感的对立面,是即时满足感。
绝大多数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即时满足。一点付出,没有立马回报,就会觉得痛苦。
张一鸣说,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这是一项长期修炼。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 delay 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
你的延迟满足感程度更高,你就会耐心更好,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做事更从容专注,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一时的成功看得淡,对短暂的失败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