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观念,智商是先天的,遗传的。我也被这个观念害得不清,一害就害了三十几年。无论中学老师也好还是一些亲属都说过我一句话“你真笨”,在年幼就被种下了这样一个心锚,之后自己不由自主的就贴不够聪慧的标签,所以只要遇到稍微烧脑的事情或者机会就会选择逃避,从而措施一次次的锤炼机会。这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但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智商的概念:就是解决事情的能力,想要提高智商,就看我们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而且必要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有所链接构建起你智商的底层建筑。例如注意力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财富自由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选择知识的标准是长期有用且具有繁衍的能力,等等。所以慢慢的我们去不断的汲取新的概念与关联来逐渐替代或者更新我们陈旧的认知。从而让底层的智商运行机制构建的更加有效。
在底层建设足够畅通无阻后,构成我们智商的上层建筑那就是价值观和方法论,价值观是我们活着的方向,在不同阶段一直在追求着生命里重要的人与事,方法论也就是在实现价值观路上我们实用的方法与策略。所以价值观决定着我们的选择质量,方法论决定着选择后的行动质量,行动又是我们生命里难能可贵的是品质。例如当我们清晰了注意力这个概念后,就会形成注意力大于时间,时间大于金钱这样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不会在去关注什么热点新闻,会无意识的把注意力该放在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上。渐渐的我们生活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你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选择上也就发生了变化,行动也会随之改变,结果如何,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还有就是你开始渐渐的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尤其是那些不学习,不行动的人看法---因为他们的看法不对嘛
于是,我们会更加坚定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智商不是天定的,而是靠后天习得的。所以后天的学习与行动才是决定我们智商的关键,所谓先天性的成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底层建筑概念的清晰透彻而且互相关联形成体系后,还有两个方法论对于提升我们的智商也十分的关键。
第一就是调整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待角度和关注的焦点,所以会导致你有不同的选择与行为,结果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差异。例如:选择读一本书,一般都会比较慎重,因为这是要读进我们的脑子里去的,怎么可能稀里糊涂的就选就读了。可有很大一部分人,走进书店漫无目的闲逛时,选择一本书的依据是看看这本书的封面美不美,哪些牛人推荐的,这个书多少页什么价格,甚至有人说这么几页这么贵啊。他的出发点买的是纸张而不是知识。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如看版次,看印数,看出版社,看参考文献,这些东西常常在书的最后几页。至于为什么关注这些信息,那就自己慢慢琢磨吧。还有写作,你的焦点在遣词造句,追求速度,篇幅,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结局肯定也不一样,所以“调整关注焦点”这背后还是“价值观的支撑。”如果价值观提高了,本质上来看肯定是智商发生了变化。
第二就是“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也就是换位思考。经常这样做绝对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是情商。智商是解决事情的能力,而情商也只不过是“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所以情商也只不过是智商的一种。都是可以习得,可以培养,可以进步甚至是可以“精进”的。所谓的情商差,本质上是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动机、有欲望、有情绪、有思考、有反应的人来看。而是把对方看作一个机械物件来处理而导致问题。所以经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角度思考、观察、感受,会自动提高情商。另外我们做出的决定也会更加的客观,从而能够推动一件事情和一段关系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调整焦点的一个范畴,如果所有的焦点都面向了自己,也就会失去了方向,如果把你关注的焦点向外发散,你的方向会有很多,从而方法就会有很多。所以去更多的关心关注你周围的人。你的智商会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我们来做下总结,以上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应该运转的一个正常“操作系统”,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替换或升级旧的概念,然后让它们之间关联并行。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研究各种事物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通过实践,给予不断的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反过来又来刺激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也就不停的在提升你的智商与新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