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Pirrer xue的第14篇原创】
首先讲3点:
1、本篇文章讲干货大于故事,干货是来自于我对李笑来专栏的输出,意在重复知识来加深有用知识在大脑皮层的沟回,最终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实践
2、在定阅专栏之前,因为看到专栏名字是叫《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而且当时我还没看他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对他并不了解,刚开始我是不大喜欢的,因为这个言论像极了成功学的言论(我是比较反感成功学的),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确实是对自身有用且非常有实践价值,所以我在输出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也会有我当初的想法,不过没关系,慢慢去了解,好过直接下定义。直到现在我对李笑来开始了解,某个程度来说,我认为李笑来是中国的斯蒂芬柯维——同样在高效能领域帮助我们成长
3、为什么我会认可他讲的:
①、因为他本身大学专业是财务,学过数据分析,后面做过投资,所以他的理论里面充满的严谨甚至有些冷冰冰的理性、逻辑、数据思维,并不是传统大家看到的那种煽情和洗脑(说实话,经过这两年,我对一般的煽情和洗脑早就免疫了,也可以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为了洗脑和煽情达到某些目的)
②、他能接受别人对他言论的批驳,表现为有一些不支持他言论的地方,他也会晒出来。事实上,如果真的为真理,是可以接受市场的挑战的,而不是像市场上有些脆弱的鸡汤言论不攻自破。
③、他是真正做到了的人。打个比方,一个人如果在教沟通,但如果自身还有沟通障碍的话,我觉得跟这种人学习是有危险的,而李笑来一路以来的职业路径,让我知道他确实做到了所谓的“财富自由”。
④、他是新东方老师出身。新东方老师出身的人相对来说,比社会上很多激进的成功学更靠谱,还有就是他实在是一位靠谱的老师,这个专栏的“教学”方式活脱脱像极了我初二那年遇到的一位很棒的英语老师用的教学方法(那也是我整个中学阶段,唯一对英语有感觉、英语成绩很好的阶段,说白了,就是教你重复重复再重复,然后把一个单词成为你脑袋里无法抹去的一个沟回,同样在这里的学习也是一样的,说起来并不像成功学那样鸡血,反而有许许多多重复的枯燥乏味,比如我现在写的文章就是第三遍重复——第一遍只字不差地阅读,第二遍思维导图的描画,第三遍文章输出,想起来,我们当初记英文单词可不就是这么个过程么——但新东方老师好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可以让无聊的重复变得带有乐趣)。
⑤、再加上罗胖的平台,罗胖本身是央视出来的人(这几年出来的“网红”很大一部分有央视和新东方背景,所以说平台真的很重要),他本身也是一个我比较喜欢和钦佩的人。
然后讲讲我从定阅到现在学的知识:
复习:
你能背下来,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就是某个人再也用不着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你也知道了,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那只是一个里程碑,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名字叫成长)要走
现在目标清晰了,等你过了那个里程碑之后,卖什么都不卖自己的时间,人生价值效率:创造的价值/度过的时间
这段话的复习让我更加清晰笑来的确采取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去让我学习财富自由知识。不过我觉得挺棒的,我回顾了一下2012年我去贵州贵阳实习的一段期间,同样我看了很多本书(值得一提的是:对我生命后面发生拐点的《大学生的坟》是在那里看的),但大部分书仅仅停留在看了就行,当时看完有点醍醐灌顶的意思。但没有达到三个境界:
1、通过看的书内化成自己心智模式,进而影响后面自己的心智模式、选择和人生路径,事实上,通过2013的迷茫和2014年走的弯路,那些书的确是白看了
2、没有通过看书,找到更多好的书、好的人,是的,看书往往只是一个桥梁和平台,它会带你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书、人,但我没有,那个时候可能用“书打发时间”的心态居多
3、当时经历虽然有了一些,但是还是处于懵懂的状态,很不清楚看书其实是要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后自己的选择的。看书实际上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哪怕那句不懂的话语需要看10遍才能懂,也要重看10遍,但想象当时的我,是何其地没有耐心。
这投射到如今的我自己,往往在看书的时候,有思考、有结合自己过去、现在、未来思考、有画思维导图、有复习、有写文,更有提出一些小要求看看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是继续按照惯性还是会按新的心智模式去操作。
举个例子,在看《高效能》这本书的时候,提出了“刺激-回应”的概念的思考。
“刺激-回应”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比如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接着基因被继承下来
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伤害。
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经济状态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那么,这些“决定论”地图的准确性和作用如何?能否清晰反映人类真正的本性?能否自圆其说?是否以内心的原则为基础呢?
书中提到了一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他自己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在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被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催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
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
我们还拥有“想象力”,即超越当前现实而爱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良知“”: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维、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发展自然极其有限,
若能加以锻炼和开发,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和他人的影响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
这样的人很容易被自然天气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
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煤制油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
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Look,以前的我把书看完就完了,再也没有然后了
但现在的我
1、有无限的动力去因为思维导图重复看书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把认为的重点敲出来,要知道对于我们这种性格来说,“重复”往往是最不容易着手去做的事情
2、看完这本书后,跟一位把这本书看完n遍的朋友H交流。我们谈到了一个密切相关的人,暂且就叫他L吧。
L是一位在现在的我看来,把自己修炼得近乎完美的人,现在自己创业,而如果让他来到社会的市场上,拿年薪上百万甚至千万远远不是问题,但是他有一个问题:没有幸福的能力了。
H反驳我说,L他不幸福,只是我们觉得他不幸福,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他不需要我们眼中的幸福
我在手机这边默默地不说话,敲下一句话:你理解大脑皮层的沟回吗?
然后再写了一段话:
我理解你说的。但沟回一旦产生就不会逆转了。
举个例子:我们尝过冰淇淋就会知道冰淇淋的味道,因为产生了对冰淇淋味道的沟回。
你之所以在这个平台一直保持快乐,因为你先前看的书等等产生的积极主动沟回让你感知到这个平台的种种是快乐的。
很多人不快乐,因为没有产生那些积极应对不好的事情的沟回。
对,我谈到了沟回,也谈到了积极主动,甚至以前的我,都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受环境影响的人,环境扇我一巴掌,我生气、愤怒,但我不知道我是刺激来了的时候,选择了回应的方式,而不是用自我意识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所以我有时候埋怨外界。
我现在产生这种沟回了,所以到哪里都能快乐。这条沟回:积极主动。环境怎么样是环境,我是我,我决定环境,不是环境决定我。
是的,就是我看书时产生的积极主动的沟回。
但我说的L他有感受过幸福的沟回——因为他曾今幸福过,这条沟回没办法逆转。
但是他从小受的不好的教育和伤害,却没有积极主动面对这些不好的教育和伤害的沟回,所以才去了“刺激-回应”的模式。
所以我知道他是不幸福的。
是的,看完书后,我可以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和别人的人生,揣摩书中说的话,我不再是让文字在眼前过了一下,而是有一个深入思考并写出来的过程。
回到通往财富自由的路上,眼下的你,还是得出售自己的时间,属于“卖命”的阶段,为了少走一些弯路,必须在这期间聪明且正确地出售自己的时间,知道两个最基本的事:
1、交易的底线
2、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法则
正式与人交易时间之前,需要了解的三条铁律(可以视作是实践交易的底线)
铁律一、成长才是根本关键
成功也不是终点,只是众多里程碑中的一个,比如高考不是终点,成长才是永恒的刚需
为什么关注是否使用了里程碑思维(反对终点式思维),很早前,漫长岁月在基因深处根治了一个东西:一劳永逸。现代的人们依然非常本能的希望,可以很快看到自己人生的终点,是因为我们祖先光是完成生殖繁衍就几乎要耗尽所有(自然界看到好多交配之后就油尽灯枯的物种)
现代人在交配之后依然有绵长的生命,去创造更有价值的文明,极少部分领先意识到我们生命中发生的事情,都不应该作为终点而是里程碑
他们后来成为财富自由的人,反映除了一种精神:在人的基因还远远落后于人的文明发展时,有些人依靠思维的力量,突破了基因对我们行为的操控。
为了成长,你必须现在,选择的判断标准:我选择的事能不能让我积累更多的能力。比如外卖、公务员、中小学老师,没有能力积累的努力,就是原地踏步呀
不能忽略的事实: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有一个陷阱: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在这个选择之后,我过往的能力能够用得上,这是终点式思维,不是里程碑式思维,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在这个选择之后,能帮我完善哪个已有能力,能让我开始获得什么新能力。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所以你的每一个选择,要从积累能力的角度出发,新的选择对于自己发展已有能力有没有帮助,都要考虑自己还需要什么能力
能力越强的人,速度越快,进而获得更多新能力,进而更强。
这一点我是做到了的,为什么在长沙会焦虑,会跑到一个让我放弃百分百安全、甚至偶尔会感觉到孤独的城市深圳,其实就在于我以“成长”为导向,事实上这三个月也初步让我重新为成长加上加速度的感觉。
铁律二、重视价值,忽略估值
像股票一样,每个人也存在一个市场“估值”和真实的价值
市场只能对你有个估值,与真实价值相比,有时高估、有时极度高估、有时低估、有时极度低估,估值与价值偶有交点,是极少的瞬间
桥水资本老大建议:不要让自己的估值过分超过自己的实际价值,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交易只有一次,估值越高越好,
交易多次,过分在意,甚至有意抬高估值的根源:终点式思维,路很长,交易(选择很多)
在意估值,就会忘记价值,就会不由自己做那些提高你估值的事,而不是去想办法提高你的价值
估值实际上锚定在价值上,价值不增长,估值一定长不上去,从经济学角度:忘记价值,追求估值,肯定是极度愚蠢的。
在意价值,只有这样,你才真正有尊严,不顾价值追求估值,本质:选择做骗子。
e.g:频繁跳槽获得短期内的更高工资既是骗了别人也是骗了自己,有人忍不住这么做,成了一种习惯,因为违背铁律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但这样的欺骗不长久,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现在的我的价值和估值是对等的,但价值在提高,今天看了奇葩说,我看何炅最后的总结说了一句话:我在一个工作上重复了20年,我感慨颇深,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马东、罗正宇的原因——他们因为持续不断地学习、迭代,活在了时代的前端,而何炅在这个节目上明显还有些不适应,因为长期的娱乐化节目不需要太多进取造成的
由此我也联系到我们身边不太原因成长而时时焦虑的人、和我自己小时候,是的,成长才让人心安,因为它在提现你的价值,而一时的估值给不了人安全感,只会让不成长的人焦虑不安。
铁律三: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人会为自己的缺乏耐心找一个看似站得稳的借口:我现在做的事不喜欢才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到我做到那件我真正喜欢的事情,我就可以……
做不到当下喜欢的那件事,是几乎所有人的常态,越是这样越需要耐心,耐心之宝贵也提现于此
在看不见的时候才要动用信仰、天生相貌平平的人,永远放弃了自己可以通过自我提升变得好看的可能,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在某个领域掌握了极好的条件,这不该是你没有耐心的理由。否则无异于成为外界条件操控的傀儡
耐心的力量,相当于交易中的复利效应,并且一定会通过复利效应展现出来
很多人达不到财富自由的里程碑,几乎都是拜没有闹心所赐。
没有耐心的人
更容易选择“终点式思维”,他们希望快一点完事儿,快一点看到结果,然后就可以去到他们臆想出来的世界了。
不会有更好的积累,不会把每件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更注重估值们甚至愿意为之而自欺和欺人,因为他们只能想到短期效益
甚至不会思考真正重要的一个价值,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想那么多不烦么”
耐心这个话题,戳到了我的软肋,以前的我确实是一个极度没有耐心的人,有时候还觉得自己聪明,是别人太蠢;或者经历文中说的那个阶段:觉得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现在耐心一点点培养起来了:
比如可以静坐、比如养成了不那么讨厌重复的习惯、比如看到别人的不耐心也会审视自己,复利效应什么时候产生不知道,但两年积累到现在的回报,让我知道有一天它会显灵的,我对这些都有耐心
没事,不急,慢慢来。
就像今天我6:30起床到现在,学习一节奇葩说论点+写这篇文章,我的室友还睡在床上,让我明白行动的人对自己有耐心、也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