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度相信手写的文字更有温度,带着一份新鲜的炽热,挟着一点细密的情思,就这样任由那些话语从笔尖喷涌而出。
大约半个月前,我曾说过:见字如面是种情怀。巧的是,前几日便看到了一篇与之相关、令我悸动的文字——《一个人的书信史》。
那是一位纸媒编辑的成长史。一封封拒稿抑或采用的信件看下来,内含的语气、情绪都那么具体可感,恍若旁观着那些杂志社的编辑频频给予一位年轻人文字上的指点。进而想到,若我也曾有过那样的青葱岁月,定然也会把那些痕迹小心珍藏。
想来,这样的并论也许并不合适。毕竟,我只在大学时做过几天系文学社的编辑而已,文字也从未在系内刊物之外的任何地方发表过,即便一直保存着那两年经手的报纸、杂志,好像也没有理由能够体会那样的心境啊……
可一转念,忽地豁然:也许,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无论成功失败,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然而,在怀旧面前,我们是没有差别的啊,何况怀揣的是同一份对文字的热爱。
02
其实,比起怀旧的这份心境,我还隐约感觉到了一点疼痛。那是时代变迁里的必然,却也始终如同心上的一抹朱砂,让人无法释怀,时时牵念。
那些年神圣的纸媒,在网络时代里挣扎,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举步维艰,风采依然有,可势头却未必盛,如此式微难免令人心生酸楚。
作者不再钟情于手抄投稿,读者也有人转战屏幕阅读。然而,恰如铅印之于手抄,电子屏之于铅印也是一场不可逆转的革命,它不排斥彼此的共同存在,只消写作者不要因载体变化太快而忘记了“修心”,想都不想便投入“快餐式”媒介的怀抱。
是悲哀吗?或者有人觉得是退步?无需妄言,其实这答案从来就不是问题本身所能决定的,要知道:只要是好的作品,无论是字里行间溢出的手心汗、油墨香还是别的什么,只要能引起共鸣,不知不觉带你进入一个动人的场景,勾勒一幅清丽画卷,便都能代表读者的心、作者的怀。
03
于是我想,无论作者身处何种境地,是自主或被动地选择了哪一种传播方式,着力点往往都是对读者的关照。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文关怀,或曰悲悯情怀,总之是一种超越了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甚至超越生死的大爱,一颗敏感的心方能成就。
既然很多事都不重要,拿什么证明我们在这世上真切地活过?恐怕身后留下的文字可以算一样吧。无论如何,我只愿余下的岁月能够永远感动,永远热泪盈眶,那么,笔下的文字也一定是有温度的。
眼前似有无数熟悉的面孔划过,侧耳似能听到自己真切的心跳,这辈子,不求其他,只求笔下的文字能够温暖你心,即使冬日,亦能让冰封的心开出美丽的小花。
本文内容纯属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